【案例】“库布其治沙模式” 全球荒漠治理的样本

【案例】“库布其治沙模式” 全球荒漠治理的样本

【文化产业案例】

【事件介绍】

1

沙漠中耐寒的爬行动物

库布其模式”坚持经济治沙

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不生,沙尘暴泛滥的荒漠。如今,成片的胡杨林、沙柳、樟子松给曾经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衣,绝迹多年的狼、狐狸、山鸡、野兔等野生动物也重回这里安家。

库布其沙漠——我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十几年前这里的沙尘一夜就可以刮到北京城。昔日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如何变成了富裕文明的沙漠绿洲?7月2日,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以及社会环保人士等300余人齐聚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在此间举行的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探索可持续公益商业治沙的新模式。

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决定,与中国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亿利公益基金会主席王文彪介绍,这种模式,就是通过沙漠生态经济的促动,让沙漠生态环保公益得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民生”的共赢。

中国是世界上为荒漠化防治最早立法的国家,也是全球遭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郝诚之表示,我们不仅要治沙,还要建成一个“利用阳光、通过生物、依靠科技、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的沙产业系统。“将治沙与市场相结合,是应对荒漠化的有效途径,可以在绿化祖国的同时造福百姓。”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相继实施了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大型生态工程,加之一些民营企业纷纷加入治沙大军,联手当地10多万沙区民众,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互动机制,“工程治沙、移民治沙、科技治沙、产业治沙”的综合举措,现已绿化库布其沙漠5153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王文彪告诉记者,在防沙绿化方面,“库布其模式”始终坚守经济治沙。在植物选择上,既考虑耐旱性、又考虑经济性,种植沙柳、柠条等沙漠易生植物,每隔三年砍掉一批枝丫作为生产饲料,交给农牧民饲养牲畜,废弃物还田还可改良土壤。

此外,还通过飞播绿化、在林间套种甘草药材、开发沙漠再生能源等方式发展沙漠生态经济产业,既防沙固沙,又形成了立体复合循环产业链,实现了沙漠经济反哺沙漠治理。

曾经饱受风沙之苦,只能以放牧为生、年均家庭收入不到1万元的牧民们,如今通过生态治沙也过上了好日子。

据介绍,牧民人均占有沙地2000亩,沙地带给他们的是贫困。2006年开始,政府免费为他们盖起牧民新村,把分散在几千平方公里沙漠里的牧民统一实施人口转移。当地的民营企业向牧民以每亩15元的价格租用沙地来发展沙漠生态经济,也让牧民有了基本的收入保障。此外,他们还通过农家乐等多种方式让生活变得更加富裕,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云涛表示,库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把“科技、产业、生态、富民”都结合到了一起,“库布其模式”证明沙漠可以变绿,沙漠可以带来财富,沙漠产业大有可为。在“库布其模式”的借鉴与启发下,相信我国的沙漠会得到更好的治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