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此,当下亦然。要成就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以群众为主体,为源泉,为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把群众路线,贯穿成就“中国梦”的始终,常怀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多谋利民之事,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实心实意帮助群众办好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好事,倾心竭力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拥有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信赖、拥护和支持,把握住“政得其民”的历史兴亡规律,才能汇集成就“中国梦”的群众源泉,筑牢成就“中国梦”的群众根基。
成就中国梦,必须始终高度关注“民生”,责无旁贷地实践造福于民
《左传·宣公十二年》最早提及“民生”二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古人在久远的两千多年前便深谙“民”义,即百姓、群众的意思。《现代汉语大词典》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其义透露和体现了民本思想和人文情怀。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历来便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刻而永恒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纵观古今中外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不论地域、国度和文化,不论经济结构、政治背景和社会形态,历朝换代,君王更替,其诱因无外乎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等,激化了阶级矛盾,无路可走、忍无可忍的人民为了更好的生计,公平地享有幸福,只好走上“革命”之路,催生了刘邦、朱元璋等农民君王,成就了列宁等闻名天下的政治领袖,令人深思,其义悠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十八大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放到了更高层面。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就是要高度关注民生,紧咬“民生”二字,作好“民生”文章,责无旁贷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实际行动造福于民,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步入了深水区,解决民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在协调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成就中国梦汇聚正能量。
成就中国梦,必须始终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汇集群众智慧和彰显民族魂魄
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实践的主体和智慧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石。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