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经验”历久弥新(5)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5)

核心提示:多年来,这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多年来,这里矛盾纠纷先到法院诉前化解,法庭案件调解率达75%以上;多年来,这里年底一投票,群众对村干部好评达99%。全国政法战线老典型“枫桥经验”,历经半世纪岁月风霜,依然生机勃勃。

提升软文化,浸润心灵,社会更和谐

“要保持社会和谐,最有效的办法是未雨绸缪,铲除滋生矛盾的土壤。不要等矛盾发生再去调解。”枫桥镇党委、政府一直这样定位。

怎样才能铲除滋生矛盾的土壤?枫桥的经验是用文化浸润人的心田。

枫桥镇不少白墙上,画着“悬梁刺股”、“扇枕温衾”等宣扬刻苦、尽孝等传统美德的图画;在杜黄新村,“小河清清,保护美丽”,“鲜花摇曳,足下留情”等小标语几步一见。

宣均江领着记者参观了枫源村村民集资建的三座石亭:开源亭,思源亭,聚源亭。“好听吧?这名字可是大伙儿民主决议的,要三思而行,饮水思源。”

“这体现了我们的乡风文明,文明才有凝聚力。”宣均江列举本村的“文明”实例:一户村民家突遭不幸,两夫妻几乎同时生了脑瘤。没等村里号召,大家你五百我一千,没几天就自发捐款七八万元……

在枫桥,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建有文化礼堂:多媒体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消费维权中心、图书室、报刊阅览室一应俱全。礼堂里天天都有群众自己的文艺演出,打腰鼓、大合唱、演排舞……

“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良好的文化环境能提升人的品质。”出生于枫桥的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深有体会。

确实,在枫桥,文明的和风滋养着所有人的心田。这些年,在枫桥打工的外来人员很多,仅新择湖村就住了300多人。外来工在枫桥享受着和本地人一样的待遇:免费用水,同校读书……“本地人外地人都是自己人!”这是枫桥人的理念。

贵州人骆义德已经在枫桥做工11年,他把家人甚至亲家都带到枫桥定居了。“这里人好,社会风气好!”骆义德说。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