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抓好作风建设的根本

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抓好作风建设的根本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党的作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抓好作风建设的根本。

一、必须正视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具体工作中,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和工作作风漂浮,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求实效;脱离群众,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群众工作能力低下,难以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一些领导干部只会利用权力或行政资源做群众工作,离开了这些资源,就不会与群众打交道;一些领导干部只会机械地通过物质满足的方式做群众工作,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一些领导干部奉行“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的实用主义观念,重堵轻疏,重利轻义,没有从源头上化解长期积累的利益矛盾;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利用网络媒体与群众打交道,在网络上要么失语、要么雷语;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的新情况,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说教和命令,不会用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消解社会紧张;一些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不多,缺乏直接面对群众工作的实际锻炼,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懂群众语言,把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群众诉求的核心,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

三是群众工作制度欠缺,需要进一步健全。比如,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由决策失误给群众造成的损害时有发生;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导致非理性和非制度化政治表达和参与的事件日益增多;干部考核制度中过多的“GDP”导向,造成一部分干部不愿意费力吃苦地做与民生和群众有关的工作;法治机制不健全,致使一些地方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随意性,与“法治”要求相去甚远;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难以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加重了他们对社会的怨恨,加大了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完善,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和现实根源,我们必须深刻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彻底根除。

一是角色转变后思想行动没有及时转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自身出现了三个变化。一是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工农是兄弟。执政后党的干部成了社会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成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干部如果忘记了权利的来源、忘记了人民的委托,就容易变成高高在上的官僚。二是依赖关系发生了变化。战争年代,党的干部手中没有资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帮助,所以党员干部都有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执政后党的干部手里有了权力和各种资源,使得一些干部容易疏远群众。三是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战争年代我们党是被压迫、被围追、被剿灭者,所以时时刻刻对老百姓保持着敬畏之心,在群众面前平易近人,自觉亲近群众、帮助群众、爱护群众。执政后外部压力减弱,干部依靠群众的自觉性逐渐减弱。

二是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在激发人们竞争意识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等一切向钱看的不良影响,致使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受到严重挑战,部分党员干部对功利的追求大大超过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他们把只能在商品交换和经济领域里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到政治领域和党的活动中,导致“权力金钱化”,腐败现象得以滋生蔓延。

三是封建主义“官本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以有无官职、官职大小为标准,官职越高自身价值越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封建主义文化影响,尤其是政府仍拥有巨大的权力,存在着“官本位”滋生的条件和土壤。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不是把手中的权力看成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是看成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

二、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抓好作风建设的根本

1、思想教育是前提,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学历高了,思想认识水平自然也高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只有思想上理论上清醒和成熟,才能有政治上行动上的坚定和有力。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如果在理论上、认识上是“半桶水”,也很难说在政治上能够坚定、行动上能够有力。因此,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真正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提升能力是基础,必须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既要提高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只有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提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要运用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方法,在解决群众的问题和矛盾中,提高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利益矛盾的能力。要注重顺应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呼声,入心入脑地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另外,还要不断提高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运用社会化手段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

3、改进作风是重点,必须坚持常抓不懈。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早在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就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针对的都是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因此深受欢迎,深得人心。两年多来,“八项规定”的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建设清明政治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也有不少人怀疑这次改进工作作风会不会又是“一阵风”,难以持久。因为,过去我们也多次制定过类似的规定,但多是抓一阵子,然后又回到从前的状态。因此,作风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只有常抓不懈,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才能有一个明显的改进,并且经常化、持久化。

4、解决问题是关键,必须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为群众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不解决实际问题,任何言行,都难以服众,群众工作也难以取得实际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广大人民群众。

5、制度建设是根本。必须健全和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健全和完善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为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根本的保证。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推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