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女儿买幼儿园”背后是幼教焦虑
如果仅从表象看,这家长不仅不够理智,还是钱多烧的。但是,仔细想想,这里面有金钱的尴尬,亦有教育的尴尬。一方面,有人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有人怕孩子受委屈却可以轻松买下幼儿园;另一方面,人家为什么怕孩子受委屈?这说明我们的幼儿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爱护子女,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没钱人,心情都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在幼儿园里被教师待若亲生。可是,现实却是多么骨感。一者,公立幼儿园条件不错价格还行,可是由于公办幼儿园很少,或者公办幼儿园存在门槛,很多孩子很难进,即使能进,也得让家长“费尽心机”;二者,正规私立幼儿园条件倒是不错,可是由于绝对的市场化,价格如芝麻开花,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三者,还有其他一些私立幼儿园,价格倒是便宜了,可也有不少问题,甚至是黑幼儿园,让人提心吊胆。
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不管是有证的还是没证的,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很多幼儿园存在不少乱象,这些乱象让家长对幼儿园有了胆怯的心理。谁不害怕自己的孩子出事情?富人害怕,穷人就不怕吗?富人可以买下幼儿园,穷人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孩子了。从非法幼儿校车事故连发,到犯罪分子将孩子当做泄愤的对象;从把孩子扔到垃圾桶里的教师,到扇了孩子十多个巴掌的园长;从为抢生意在奶里加了毒药药死孩子,到园长罪恶之手伸向孩子的内裤……你说谁能不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谁能不担心孩子的成长问题?
其实这个有钱的家长,也并没有纵容自己的孩子,他多次交代老师:“要严格对待孩子,不能和其他孩子有区别。”他花钱买来的不是骄纵孩子,而是孩子的安全。
从这新闻中,希望有关部门能读懂一位家长对幼教现状的焦虑。
家长千万购幼儿园背后是“教育资源失衡”
按照这位家长的逻辑,因为害怕自己的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索性就投资将幼儿园买下来。这样一来,孩子就在自己家开的幼儿园里成长,老师是自己聘请的,孩子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成长,也就不存在不放心和受委屈的可能了。这样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正是典型的提供最优质资源和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有家长不理性的成份,但却实实在在反映出众多家长和家庭最普遍的“望子成龙”心态。
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寄于厚望的希望,哪怕付出巨大代价,甚至不惜直面社会非议。日前,南京“鹰爸”因为安排自己5岁的儿子驾驶轻型飞机飞越北京野生动物园,引起广泛热议,驾驶飞机的孩子就是去年引发公众舆论关注的“裸跑弟”小多多。按照正常的教育规律和逻辑,南京“鹰爸”的鹰式教育和营口这位爸爸的“巨资购置幼儿园式教育模式”,都是非正常的模式,也是一种饱受非议的模式。但这种“另类”教育模式的背后,却有着现实无奈的“土壤”。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更好的成长,但囿于现实教育资源所限,尤其是优质资源资源相对稀缺,无法满足家长们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们“奇招”迭出便是必然的结果。为让孩子上名校的“挤破脑袋”、“半夜排队”,“条子满天飞”等等。又如,前段时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长春等地调研时发现,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北京、上海、长春等一二线城市中,名校周边学区房交易火爆,价格水涨船高。这些都是现实教育资源分配存在问题,是教育资源存在畸形配置的折射,也是优质资源稀缺但又相对失衡下的结果。
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投入不足,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才首次达到4%,这是1993年首次提出、经过20年努力终于达到的教育投入目标。而同样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的差距,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上,尚未有效解决。社会公众期盼教育公平,更期盼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条件,但囿于社会现实短期内又无法充分满足公众教育期望所需,出现“八仙过海”式教育模式,甚至“另类”式教育就与此密切相关。当然,更是我国长期存在教育领域的主要最主要矛盾之一。解决教育不良现状,应继续秉持“再苦不能苦教育”理念,让各地方“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而不是办公大楼”,让各地方最大限度减少“三公消费”,更加重视教育投入投资以及科学的实施教育和管理,这是让家长们乐于接受现有教育模式和少些“千万购置幼儿园”式非理性教育投资的根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