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民间情感嬗变:仇视与冷漠不是邻里之道

中日民间情感嬗变:仇视与冷漠不是邻里之道

核心提示: 上月中日两国有关机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90.1%的日本人和92.8%的中国人,不喜欢对方。一声“不喜欢”太简单,中日民间该如何相处,则是两国都必须直面的课题。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2周年。图为9月3日的卢沟桥。法新社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2周年。图为9月3日的卢沟桥。法新社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2013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2周年。这一天,中国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勿忘国耻”的呼吁和感怀。

历史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你。

一年前的9月,在中国多地爆发反日游行,我们既审视邻居,也审视着自己。

“我不喜欢你。”这是上月中日两国有关机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90.1%的日本人和92.8%的中国人,不喜欢对方。

是什么,令我们看不顺眼彼此?

几天前,日本大阪,中国留学生勇救落水日本男童,我们复杂的情绪再度百感交集。

一声“不喜欢”太简单,中日民间该如何相处,是两国都必须直面的课题。

中日民间好感度降至低谷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邓亚君 发自北京

因为救人义举,留学生严俊一夜之间成为日本民众交口称赞的“中国英雄”。

9月16日下午,大阪一名9岁男童意外落水,危急之际,26岁的上海留学生严俊跳入河中,救起了男童。事后,这位戴眼镜的光头男孩的事迹被日本各大媒体接连报道,日本民众也夸他“勇敢”,是“善良友好的青年”……

在“九·一八”82周年纪念日的前夕,严俊个人的事迹为处于低谷的中日关系,注入了寒秋中的一丝暖意。有在日本的中国人感慨说:“这一年来,终于看到了一次日本媒体对华的正面报道。”

九成受访者“讨厌”对方

“一年来只一次”——这样的形容并非夸张。就在严俊见义勇为的第二天,日本NHK电视台重点播报的新闻便是:日防卫省认为,如果中国军方无人机“侵犯日本领空”,造成威胁日本国民安全的事态,日方将考虑对中方无人机进行击落。

9月18日当天,由凤凰网发起的“中国人的日本观”网上调查中,超过40万的网民投票用“仇恨”、“讨厌”来形容日本,这与上个月中日两国民间调查机构实施的舆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早前的那份舆论调查显示,中日民众对彼此国家好感度降至2005年以来的新低:两国各有90%以上的受访者回答对对方国家不抱好感。

究其原因,中日受访者都以钓鱼岛问题和历史认知问题为两国民间感情的主要障碍。而在本月凤凰网的调查中,“讨厌”日本最主要的理由是日本不承认侵略中国、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的伤害,以及右翼势力反华言论和行为。

另一组数字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日民间情感的急剧滑落。据媒体报道,今年前7个月,北京接待的日本游客同比下降53.7%,与此同时,中国赴日旅游的游客人数也大量减少。

“现在我们和日本友人聊天时,往往有意无意地会谈及中日关系很困难、很艰难的话题。连一些平常不关心政治议题的日本朋友都开始对中日关系深表忧虑。”长期致力于中日民间交往的中国学者任景国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也正因此,中国留学生严俊在日本见义勇为的行为像是投进湖面的一枚石子,虽泛起了涟漪,却仍令人忧虑中日民间认知的现状。

“临界点”上的认知差异

不少从事中日问题研究的学者认为,近两年正好处于中日两国民间情感的“临界点”上。

“所谓‘临界点’,是建立在两国关系长期以来过山车般起伏的背景下。”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吴怀中解释说。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时,中日关系处于“蜜月期”;90年代,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日本对华在心理上有所变化;前自民党领导人小泉纯一郎上台后,两国处于“政冷经热”的状态;2010年后,还未从“中日撞船”事件中恢复元气的两国关系频频遭遇涉及领土纷争、历史问题的突发事件,中日关系一落千丈。“这轮低谷期持续时间之长,对中日两国影响很大。”吴怀中说,“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即使稍后岛屿纠纷平息,中日间却再也无法如同80年代那般亲密。”

吴怀中认为,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日本政府。一面是在领土问题上不顾中方反对一意孤行,另一方面,日本政客不断在历史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从石原慎太郎的“购岛”计划,到野田佳彦的将钓鱼岛“收归国有”,再到日本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客的表演无一不触发着中国民间情绪的积聚。

“日本怎么了,是要做法西斯吗?”今年5月安倍在公开场合高喊“天皇万岁”的消息传出后,一位中国网友愤怒地质问道。

在8月份的调查中,在被问到“提到对方国家时想到的历史事件”时(多选),日本人回答最多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人最多的答案则是“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在被问到“所知政治家”时(多选),日本人最多的回答是毛泽东。中国人的答案则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等。

媒体上的“对立”影响

尽管有资料显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双向人员往来已经增加到500多万人次,但调查显示,两国民众仍主要通过国内媒体来获取对方国家和中日关系的相关信息。其中,日本民众依赖媒体的比例为95%,中国民众为89.1%。

经常到访日本的吴怀中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日本的书店中不乏有报道和描写中国的图书,但翻看主题和内容,很多都在渲染“中国威胁论”。

在日本媒体上,类似的情形亦比比皆是。“中国5艘军舰绕日本列岛一周”、“防卫白皮书要求中国遵守规范”、“中国在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本报注)周边的挑衅行动日益升级”……仅仅7月以来,各种针对中国的报道充斥在日本《产经新闻》、《读卖新闻》等媒体上。

“日本媒体大多掌握在日本右翼手中”,这是日媒对华报道以负面新闻为主,不断渲染“中国威胁”、“军力扩张”、“国内危机”等的重要原因。任景国介绍说。

在日本任教的中国人黄文炜向本报记者描述了日本人对中国的困惑:“中国发展这么迅速,军事实力也有很大提升,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令不少日本人感到恐惧与担心。”

但在黄文炜看来,前述中日民间好感度调查结果未必全面。“喜欢日本艺人和日本时尚的中国年轻人数不胜数,但是他们在回答对日好感度调查时可能说不喜欢日本这个国家。”

和解之路漫漫?

去年9月10日,日本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各地陆续爆发了反日大游行。游行中,部分日系车、日本超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日本共同社驻京记者对本报记者表示,日本民众正是通过网络、电视得知去年中国各地反日游行的情况后,对华好感度开始急剧下降的。

而日本民众或许还不了解的是,这一年来,中国人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如何爱国,并倡导理性爱国。

今年9月,去年西安“9·15反日游行”的亲历者韩宠光透过媒体表示,中国人反日,最后损害了中国人的利益,那么性质就变了,“就给别人看笑话了”。

与此同时,日本学者和前政要也在反思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前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厌华与反日这种相互不信任情绪在双方国家内部蔓延,这种现状让人感到非常遗憾。”他建议,日本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外交努力来缓解两国关系与国民感情。然而,在日本政府还在强调中国军力威胁、并在钓鱼岛问题上申明“绝不退步”的背景下,中日和解或“路漫漫其将远兮”。

好在还有严俊这样的正能量出现。而相互了解的中日民众,比如在华日本人和在日中国人这样的群体,客观上也将并正在为两国民间加深交流与和解搭起沟通的桥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