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民间情感嬗变:仇视与冷漠不是邻里之道(5)

中日民间情感嬗变:仇视与冷漠不是邻里之道(5)

专家视角:仇视与冷漠不是邻里之道

·张建立 中国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对致力于中日友好的人士而言,最近一年来的中日关系恐怕只能用“遗憾”两字来形容。中日间老一辈领导人为两国关系所做的努力如今遇到了很大的挫折。邓小平曾经讲过:相信后来人有智慧解决好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但是很遗憾,目前的情形是:后来人还缺乏相应的智慧,中日关系因日方在领土问题、历史问题上的一意孤行而越来越糟。

上月两国媒体联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中日两国民间好感度下降到历史新低。这其中,历史认识问题、领土争议是影响中日民间感情的主要因素。此外,我认为,缺乏相互理解也是影响两国民间好感度的重要原因。

中日民间对彼此的印象主要还是来源于媒体。日本媒体多抱有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他们擅于渲染和夸张性的报道,容易使日本人民对华误解重重。但中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对彼此的吸引力和互补性也是客观存在。经济方面,日本是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最大来源国,中国2009年时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文化方面,日本人引以为豪的茶道文化、花道文化等都能从中国找到发源根基,而不少中国人也欣赏日本人讲究精细、谨行克己的文化内涵。

我曾在日本留学10年,深深感到,仇视与冷漠不应该是中日邻里相处之道,反而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互通友好对中日两国都弥足珍贵。

“居相近、心相远”,这是目前中日民间情感的真实写照。从民间角度看,中国需要加强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更准确地把握日本的思维模式;在交流往来上,需要设置更确定的交流目标,比如环保项目等,通过明确的、共同的目标方向来增进彼此认知和国民感情。

在政治层面上,更需要两国领导人通过政治智慧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日本领导人经常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希望日本能主导这一共同体建设,但实际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东亚一体化”发展或是大势所趋,但对中国而言,“东亚共同体”更应该是在和谐、自立与共生原则下,各国平等的存在。而中日之间,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唯有和平相处、互相尊重,两国未来才能迎来更长远的发展与繁荣。(本报记者邓媛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