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塑造党的最大优势——访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重新塑造党的最大优势——访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核心提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说到底是要解决“心”的问题,让我们的党员干部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重新找到共产党人的觉悟,重新找回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感觉。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各地积极有序地开展。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搞得扎实有效,做到不空、不虚、不偏,首先就要在思想认识上清醒、明白、不糊涂,按照“谁是群众”——“因何脱离群众”——“怎样联系群众”的完整逻辑顺序全面思考、统筹把握。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搞清楚 “谁是群众”是联系群众的逻辑前提

辽宁日报:走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要的问题就是搞清楚“谁是群众”,怎样理解“群众”这一范畴。对“群众”没有准确的定义,不能清醒地认知,不仅是认识上的模糊,而且必然导致行为上的错位。您也曾提出搞清楚“谁是群众”这一基本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课,这一课您怎么讲?

辛 鸣:只有在认识上搞清楚“谁是群众”,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联系群众。哲学上有一趣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正应了黑格尔所主张的 “熟知非真知”。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但“群众”究竟意指什么,我们往往不解其意。究其实质,我认为“群众”应从三个维度来定义。

从量上看,群众是最大多数,是中国社会最大多数的群体。量上的最大多数,反映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认识误区,把联系少数人、小圈子、甚至有钱的老板商人当作联系群众。因为搞小圈子效果立竿见影,尤其在既有的社会运行体制下,联系少数人具有行动的经济性,更容易出政绩、得实惠。但群众绝对不是小群体,更不能是小圈子。搞小圈子是对群众的最大伤害,把搞小圈子当作联系群众是南辕北辙。具体到党员干部来说,真正的群众就是我们职责范围所涉及的群体。共产党人不是生意人,即使算账也要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层面算大账,而不能满足于少数人得了便宜后廉价的甜言蜜语。

从质上看,群众就是共同利益,是共同利益的代名词。在西方社会,描绘群众的话语往往是“乌合之众”等,讲利益的时候往往指的是孤立个体的利益或特定阶层群体的利益。而我们说的“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政治话语,是对社会阶级与阶层属性的政治整合。因此,在中国社会,群众既是社会中每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又是社会政治话语中表示最大共性集合体的概念。这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一个重大区别。“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看不到共同利益、不能把社会群体引导凝聚到共同利益上,违背我们的社会性质。在利益分化的转型社会找出并维护共同利益确实很难,但更珍贵,也更紧迫。没有共同利益就不会有共同的事业,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梦想,就不会有能凝聚起来的群众。而当共同利益实现时,各自有差别的利益实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