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河北武安房屋塌陷16人仍失踪 官方用200字解释原因
2013年9月30日凌晨,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后山村东北方向一公里处一废弃厂房闲置房屋发生意外塌陷,造成在此过夜的16名建筑工人失踪,1人崔姓工人脱险。截至10月12日,救援工作已展开13日,16名工人生死不明。
据当地人介绍,建筑工人通常在一地干完活,随天就走。9月29日,这17人收工时天晚了,就找处闲置房过夜,没想到,悲剧一夜间就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事故来得突然,它揪着公众的心———随房塌陷的这16条鲜活生命可否安好?
当时发生塌陷情况是怎样的,政府救援工作是如何开展?唯一脱险崔姓工人情况又怎样,他能给我们说说当时惊险一幕吗?一个个问号萦绕在公众心头。
种种疑团,漫长等待,却只有武安市官方政府事发当天发布的一条足200字通稿来解释这起事故:9月30日凌晨,武安市冶陶镇后山村东北方向一公里处一废弃厂房闲置房屋发生意外塌陷,造成在该房屋夜晚休息的16人下落不明。该16人属于在峰山宝铁矿进行地面盖房施工的建筑工人。接到报告后,武安市委、市政府迅速向邯郸市委、市政府进行汇报,并立即启动了应急救援预案。目前,邯郸市、武安市主要领导、相关领导和专家正在现场指挥全力救援,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相关工作已全面展开。塌陷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此后,官方发布再无更新。
显然,这凝固的200字通稿,太短,太冷漠。在这场惊心动魄的一觉“睡空”事故后是16条生命,他们的家庭以及外界的巨大关注。都需要一个畅通的消息发布渠道,动态发布,告知公众。这是对16条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失踪者家庭的人道回应,更是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故时的救灾常识。
可是,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
事发现场的厂房,四面环山,记者自踏入冶陶镇的那一刻起,不时见到驶来的警车、三三两两操持着本地口音警惕的工作人员,他们散布路口处、弯道旁、山头上,目之所及都有人守护着。走近峰山宝铁矿大门,守卫戒备森严,蓝底白字的“抢险重地禁止入内”大牌相当触目,大牌前站满身穿警察、特警、迷彩服等守卫者,三列成排,风雨不透。
现场究竟是什么样子?外界很难获悉。救援的信息只有零零散散的从指挥部中流出。比如:当晚遇险的工人为17人,一名崔姓工人自行脱险;现场救援地质条件复杂,可以抢险的作业面狭小,抢险工作只能从其它途径进行;专家组初步分析认定该突发事件为地质灾害等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