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通稿”意在遮掩真相
从9月30日到现在,塌陷事故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通稿中提及的“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塌陷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等说法,有进展了吗?那些失踪了的工人还有生还的可能吗?意外塌陷究竟是一起个案还是与当地矿山采空区有关?这些问题事关公共利益,仅仅一则通稿,不仅不可能平息疑虑,公开信息,反倒有遮掩真相的嫌疑。
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了,出于紧急救援以及公共安全的考虑,地方政府对事故现场进行一些必要的管控,并以发布通稿的形式披露一些权威信息,并非不可理解。事实上,国内很多地方在遭遇此类灾难时,也多采用这样的方式。
只是,这种管控并不意味着完全对外界封锁消息、隔离现场,也不意味着只发布一条200字通稿就再无下文,更不意味着费尽心思封堵记者。这样一来,焦灼的公众一旦失去了正常的信息渠道,必然会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出现各种有损公共利益的谣言。
以武安塌陷事故而言,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一是16名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再就是塌陷是否与矿山采空区有关。前者关乎具体的生命,而后者则关乎当地众多民众的安全。作为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当地民众对于自己脚底下的土地是不是坚实、会不会塌陷,应该有着超乎寻常的关切。
在这个问题上,武安市政府“惜墨如金”、“守口如瓶”的做法,不仅不可能缓解社会的焦虑,反而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恐慌、放大塌陷危机。
其实,媒体以及媒体所代表的公众舆论的介入,不仅不可能给地方政府添乱,反而会因为这种公开和透明赢得民众信任。一方面,可以及时传递出相关的事故救援、原因调查等进展情况,缓解社会焦虑,平息谣言传播;另一方面,媒体的监督也有助于发掘真相,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退一步讲,即便是政府发布通稿,也完全可以采取更为灵活、更为符合民意期待的方式,比如高频次滚动发布、及时披露,并在媒体的介入之下,告知社会公众事态的进展。
更何况,地方政府并没有权力封锁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了的。
之所以出现“200字通稿”这样的怪象,说到底,还在于地方政府对于突发事故真相习惯性的“捂”和“盖”的思路,其关节点即是通过控制舆论而掩盖真相、规避问责。
16条生命之重与200字通稿之轻
悲剧的发生可能确实是一种意外,靠人力无法完全避免,但同样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地政府面对事故的态度。除了在事发当天由武安市政府发布了一则只有短短200余字的新闻通稿之后,时间过去了半个月,却再无最新消息被披露。而就在这过去的十几天时间里,16名工人生死未卜,而16名工人背后的几十个家庭,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却正遭受着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煎熬。
政府最新的,详细的信息通报可能并不能决定这16名工人的生死,但却是对这16条无辜生命的一种尊重,更是对正处在极度煎熬中的失踪者亲人的一种人性化体恤与抚慰。结果现在公众除了知道有16名工人遇险失踪之外,救援进展到什么情况了,是否发现失踪工人的生命迹象,救援工作目前还面临着怎样的困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外界完全蒙在鼓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