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2)

北京: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2)

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李涛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和中心环节。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培育与改善民生紧密相关的重点产业为着力点,以产业创新战略主导的创新体系为驱动力。只有立足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从改善民生出发,创新才能切实转化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一是围绕企业自主创新的实际需求,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政府公共服务,推动“政产学研”一体联动。要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推动作用。

二是从民生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公共与轨道交通,改善教育资源分配,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面向老龄化社会的“银色产业”。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中小型居民服务类企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另外,构建多层次、高效率、包容性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应共同成为北京创新驱动的双重动力。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理应在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面做出表率。文化创新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内涵。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等特点,符合北京市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等条件限制,融资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建立政策性“中关村银行”既能对科技创新进行政策引导,又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项目名称:“北京依靠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以“全域旅游”理念促进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计金标

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目的,实际就是推动北京成为“世界城市”,旅游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促进和催化作用。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概念内涵应继承世界城市概念,其要义也在于“超越地理界限的影响力”。这种所谓超越地理界限的影响力,总体上可以分为集聚性影响力和扩散性影响力。

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存在两方面的制约:第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包括:一是发展基础差,体现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伦敦、纽约等差距十分显著;二是资源环境压力大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发展理念、管理水平、经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需要有“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思维在于真正从城市整体发展来看待旅游,也真正利用城市整体资源来发展旅游。所谓“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关键在于转变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传统思维,着重强化区域旅游枢纽性质,构建“目的地+枢纽”的复合型功能。作为一个国际旅游枢纽,相应的各类旅游资源会聚集并辐射到周边。北京要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不仅要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也必须成为区域旅游枢纽(中国的门户、东北亚的枢纽),即要建设成一个具有枢纽功能的旅游目的地。为了强化枢纽功能,北京应加强客流中心、国际交通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企业的总部基地等方面的建设。

推动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一要实现理念创新,包括“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及向枢纽型目的地发展模式转变的理念;二是策略创新,包括以提升空间效益为核心的空间优化策略、以京沪合作和京津合作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策略、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代表的业态更新策略、以北京精神传播为核心的大营销策略等。

(项目名称:“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研究”)

用机制创新破解交通治理中的难题

刘延平

北京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治理,需要制度和机制的创新,需要制度安排作保障。这种制度安排应既包括中长期制度选择,如交通规划、城市定位和交通发展战略等;也包括短期制度选择,如早晚高峰交通治理、特定节假日拥堵治理、特定点源拥堵治理、意外性拥堵治理等。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机制:如建立和完善协调委员会、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成立社区综合整治管理的临时机构、全面整合城市管理的执法机构、建立监督管制者制度、建立志愿者服务机构和相关组织等。

研究针对交通拥堵的现实,建议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线,从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行有效交通需求管理、促进交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等层面综合考虑,实现北京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如:为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可将自行车租赁纳入公共交通服务范畴;将城市铁路纳入到长距离大运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之中;以通勤率作为公共交通服务覆盖范围的指标,灵活界定跨功能区或跨行政区的公共交通服务空间;将轨道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经济社会综合体进行开发和建设;在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结构匹配的问题上,以公共资源重新配置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等。

解决北京交通拥堵,必须加强交通需求管理,而且要从额度管理转向经济、环境和法律管理,多管齐下。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立产业和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多中心”新城等措施,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促进交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项目名称:“北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题链接

第二批重大项目鉴定结果及部分优秀成果专家点评

本批次14个项目是市社科规划办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11年7月批准设立的。截至目前,已有13个项目完成研究任务。“北京依靠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对策研究”、“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北京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研究”4项获准免于鉴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理论、历程和经验”、“医改背景下的首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北京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数字传媒与数字出版研究”、“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5项被评为优秀等级;“打造时尚之都——北京服装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北京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推进首都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3项被评为良好等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为合格等级;“首都人口有序调控思路及对策研究”即将完成。其中,部分优秀项目专家点评如下。

文化遗产保护应与城市发展相融合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首席专家:金良浚;承担单位: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从北京世界名城的层面,研究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前沿性问题。该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文化遗产的类别、概念属性、历史特色及文化价值,在分析和借鉴世界文化名城保护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价指标,得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认定和对文物的深入发掘与展示。(点评专家: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孔繁峙)

重视基层卫生人员本土化的培养思路

“医改背景下的首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首席专家:王晓燕;承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选题准确而重要,研究方法扎实而严谨,不仅定性、定量地描述了北京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而且采用定位方法,绘制出乡村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图,使空间格局一目了然,所提出的基层卫生人员本土化的培养思路等观点具有创见性。成果对北京远郊村级卫生格局研究较为系统,提供的数据和结论可靠性强,提出的建议对解决北京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薄弱环节、合理配置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点评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强)

为制定垃圾减量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对策研究”(首席专家:葛新权;承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一项着眼于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全过程进行的实证性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并借鉴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先进经验、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问题的把握比较准确,提出的减量化路径与政策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定垃圾减量化规划和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成果总体上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技术路线选择合理,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翔实的数据支撑。垃圾减量化方案与建议针对性强,有一定可操作性,有助于逐步提升北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水平。(点评专家: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副书记、副主任郑拴虎)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