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审计老兵”谈审计反腐(3)

[中国经济周刊]“审计老兵”谈审计反腐(3)

核心提示:他是“审计老兵”,见证了审计署自1983年成立以来的全过程,但公众熟悉他、熟悉审计署,更多的是从那些大案要案开始。从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到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这些案件的查处都是发端于审计领域。

按照法律职权,高铁审计查到丁书苗这里,已经不能对她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审计署随即将有关情况移送相关部门。相关部门顺着线索深查下去,就发现丁书苗与刘志军直接相连,案件大白于天下。

“审计机关不是专门查腐败案件的部门,它的职责是监督,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有问题没问题,都要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案件的线索。在审计部门的职权范围之内,没有查出来,查出来没有如实报告,报告了没有依法处理,不仅是工作上的严重失职,而且在客观上起到了‘包庇犯罪’的作用。”刘家义说。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受贿案,也来源于审计部门提供的线索。审计署在对国家开发银行的审计中发现,2003年5月,该行违规向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放3亿元贷款,开发区管委会以“融资奖”的名义,向帮助其联系贷款的公司发放1625万元。审计署将此案件线索移送有关部门立案侦查,最终发现王益等人从中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王益于2010年4月,以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刘家义说,一些领导干部最终陷入腐败案件,会令他感到愤怒,因为这些人手握党和人民交付的权力,承担着更高的期望。

“刘志军、王益,都跟我很熟。在刘志军这个案子上,那一天,我要在审计报告上签上我的名字,这就意味着,要将案件报送相关部门,立案侦查。我在办公室沉默了将近一个小时。”刘家义说,他的纠结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审计部门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时不我待;第二,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制度建设,需要完善;第三,党的领导干部出现一点问题,都是对我们党的形象的损害。”

  审计署不是“万能署”

  “审计风暴不能是常态”

包括刘志军案、王益案在内,审计部门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揭露和惩治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12月,《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公布,规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责任编辑:刘萌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