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审计老兵”谈审计反腐(4)

[中国经济周刊]“审计老兵”谈审计反腐(4)

核心提示:他是“审计老兵”,见证了审计署自1983年成立以来的全过程,但公众熟悉他、熟悉审计署,更多的是从那些大案要案开始。从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到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这些案件的查处都是发端于审计领域。

2012年12月,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披露,2012年1—11月,共审计领导干部2万多人,其中省部级31人;查出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违规问题金额170多亿元,28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等部门处理。

审计部门掀起的“反腐风暴”一直被民众寄予厚望。对此,刘家义指出,老百姓最盼望的是风调雨顺,而不是狂风暴雨。如果风调雨顺成为常态,成为法制,在一个法治社会,在一个常态的状况下,就不一定需要风暴。“‘风暴’是某个特殊阶段的特殊手段,推动制度建设,靠制度堵住财政资金漏洞,少出问题,最好不出问题,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从我国审计的发展进程看,当‘审计风暴’成为一种常态后,就必须从推进制度健全完善层面寻找突破,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从更深层次回应‘审计风暴’之后社会公众对于加强审计监督的关注和期待。”

审计的职责,不仅是揭露问题、纠正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的对策和建议。就反腐而言,审计揪出贪腐官员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要用审计成果来倒逼体制、机制的改革,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是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对审计制度有深入了解。在王雍君看来,审计是清除腐败的强大力量,但审计署不是“万能署”,必须在强化审计的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重在防火,而现在很多工作是在救火,防火胜于救火。首先要建立预防腐败的制度和程序;另外,可以从会计制度着手,如果能对每笔公款进行实时监督,通过会计能够更快地对资金进行追踪,审计工作就不会那么累。”

近年来,“老虎”屡打屡现,除了可以用“反腐大网越收越紧”来解释,同时也反映出反腐形势的严峻。如何让民众对反腐有信心的同时,还要多一份耐心?

刘家义说:“当前社会发展有三个关键词:反腐、改革、发展。反腐、改革是两个轮子,支撑发展这辆车。任何一个轮子偏了,车都要翻,就没有发展。仅靠反腐是不行的,也需要改革,包括体制、机制的改革,就像习总书记说的,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责任编辑:刘萌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