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者解读“中国梦”(2)

摘要:“中国梦”自提出以来,引发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中国领导人对“中国梦”所作的全面深入细致的阐述,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重要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同,在国际上受到普遍赞赏与欢迎。

实现“中国梦”软硬条件兼备

谢尔盖·卢贾宁:目前来看,只有以强大的国家为基础、保持现有的政治结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中的领导作用),实现“中国梦”才能取得进展。实现“中国梦”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中国改革保持循序渐进的性质,通过改革,把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成世界投资、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进步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基础。

中国实现“中国梦”有很多途径。“中国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经济状况及其潜力。对中国来说,一个有前景的方向将是继续推动中国货币作为储备手段,可能的话未来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人文途径包括在世界上发展和宣传中国文化价值和人文主义。孔子学院和其他“软实力”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2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展出的《中国梦:谁的梦?》样书。)

亚历山大·拉林:对于实现“中国梦”来说,中国有相当大的优势,有巨大的正资产。第一,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人民十分勤劳、聪明,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中国人已经表现出卓越的商业才能和组织能力。第二,领导中国的只有一种政治力量,即中国共产党。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资产。中国人口众多,不久前还很贫穷;中国目前尚处于追赶的状态,还需要跨越。因此非常重要的是将权力集中在一个群体手中。它可以保证资源得到正确使用、将资源集中在需要的地方、以最有效的方式推进发展。第三,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至关重要。第四,以综合国力为依托的高明的外交政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