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受教育 人人能成才(2)

人人受教育 人人能成才(2)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的“教育梦”

核心提示:我理解的“教育梦”有两点:一是人人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一是人人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教育本身就承载着梦想与希望。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等。我想,“教育梦”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中的。

毋庸置疑,缓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但教育发展和学校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特点之一就是更需要长期积累。经费充足、规划得当,硬件条件,如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学校重视、认真探索,软件管理水平,如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等,也可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得到提高。但是,仅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还远不足以办好一所高水平学校,国内外学校的发展实践表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优良办学传统、校风学风、学校文化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长期的积淀和社会的认可,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堆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是教育发展和学校建设进程中一条不可逾越的规律。但显然,这与当前社会公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急切期待,以及部分学校和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教育绩效观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就导致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举措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违背教育规律、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现象,也容易招致社会公众和媒体对教育改革的种种不满和非议,使改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利益群体都在强烈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有的价值取向甚至是相悖的。教育决策的形成过程和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过程,往往体现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过程,也必定会触动某些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面对不同价值取向的激烈冲突,决策者和实施者不得不有所取舍,求得妥协和平衡,而这又往往招致各方的不满和非议。

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张力逐步加大,系统性不断增强。一方面,对某一层次或类型教育的内部改革而言,单项改革往往难于深化和实质性推进,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另一方面,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一项教育发展政策或改革举措的出台,往往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各教育领域之间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

我们当下特别关注的“异地高考”问题,就是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一个典型案例。尽管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在去年底先后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但社会上的抨击声依然不断,尤其是针对“北上广”的方案。究其原因,一是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发生冲突,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共识下,外来务工人员关注子女的受教育权和考试权,当地居民则关注子女进入“好大学”的机会不受影响,地方政府关注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有些学者则关注高等教育的区域供求均衡,多方利益难以协调。二是教育领域内部和外部改革也不协调,社会管理改革不配套,尤其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滞后,城市人口身份的“双轨制”长期存在,增加了经济发达省份和一线城市制定“异地高考”政策的复杂性;三是政策执行不到位,个别地区甚至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甄别考生和家长身份,超出了其职能和权限范围,影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有效性。显然,“异地高考”涉及到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制度、高考招生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调整,是跨区域、跨领域、跨部委的综合性改革,只有加强统筹研究和协同改革,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注重观念变革,加强系统研究,探索一条综合改革的道路。

把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及阶段性发展特点,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遵循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加强系统研究和综合改革,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是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