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陶养大学生之“大”

何以陶养大学生之“大”

近几个月,高校发生了大学生投毒、凶杀等恶性事件,使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素养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术界热议的焦点话题,人们纷纷质疑当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高深学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

这些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的教育问题:我们所努力培养的当代大学生也许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不可否认,其中部分学生存在人格上的不完善甚至比较严重的缺陷。马丁·路德·金早就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未来一代的公民是否有健全的人格素养,决定着社会进步的水准。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社会,各类重要资源(如就业岗位、住房、财富)的稀缺,人们对物质的占有欲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大学生的人格养成缺乏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当代部分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言的“善于玩弄权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温家宝曾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希望同学们经常仰望星空,成为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今天,我们常说社会要尊重人才、教育要培养人才。其实,在笔者看来,人首先应该成为人,而“才”只是人的附属品。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应该以培养“人”为第一要义。高等教育应研究“高深学问”,并将其背后的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思维方法等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文化熏陶等途径传递给学生,以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当代特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全人格应该实现对历史的超越,应当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笔者看来,人格健全的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大学生应有完成美好生活的智慧和能力。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大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以正当的职业和勤奋努力为自己谋得有尊严的、有质量的生活;对自己进行良好的生涯规划,并以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克服不足、发挥优势。

第二,大学生应形成较为完善的个性和生活态度,适应社会生活。个体应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深刻理解人生幸福,降低不合理的或超出个人能力限度的欲望;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为自己建构舒适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够遵守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则(如守时、守法),较好地融入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

第三,能够深刻地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机制,理性分析社会问题。对社会的阶层差距、地域差距等问题及其形成的根源有理性的认识而不走向偏激,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贡献正能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