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隐喻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教育家卢梭、杜威等人曾主张,“教育即生长”,这是一个隐喻,也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教师便是“园丁”,是“浇水者”、“施肥者”,并不实质参与对象的生长过程,这多少有点“自由主义”的味道。

在我国,有人认为,教育语言由教育术语、教育口号和教育隐喻构成;也有人认为,“隐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是一种隐喻行为,等等。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的,实质上却是对隐喻的一种误读。

什么是教育隐喻

当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同学要用砖头砸另外一位同学,便立即上前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那个犯错误的男同学就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陶行知便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那个男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隐喻式教育的案例,由此也可以看出隐喻式教育的显著效果。教育隐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隐喻的相似性原理,以替代、转换、借用、暗示等方法和形象化的手段,从而获得特殊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艺术方式。

在西方,苏格拉底、卢梭、杜威等人早就主张隐喻式教育了,比如“产婆术”和“教育即生长”等。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或教育的思维方式。教育隐喻的核心实际上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它要求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相似、相邻性的替代或暗示、假借等方式,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从而逐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愚公移山、龟兔赛跑、庖丁解牛、刻舟求剑等成语故事,都是很好的隐喻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诸如此类作品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能够充分启发和调动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既教知识又开发思维的目的。科学的隐喻主要是类比,因而在自然科学的教育与传授中主要应采取类比的方式进行。因此,教育隐喻的关键是教师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善于设计问题,紧紧围绕开启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来进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自我反省,不断总结,举一反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