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高考改革的导向意义(4)

【案例】中高考改革的导向意义(4)

【启示与思考】

近些年来,高考改革呼声很高,专家和民众基本达成共识,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然而,高考改革究竟从何入手,各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却意见相悖。从多年来改革实践中不难看出,各省市高考改革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了高考内容、考试形式以及招生方式等方面。以北京市这次中高考改革为例,从考生最关注的分值调整看,大方向是减少了英语50分,分摊到语文30分和综合20分,英语考试方式变化较大,实行社会化考试,意思是英语可以一年两次考试,假如高一考生得了100分,也会计入高考成绩,那么高二高三就可以不学英语了。

就降低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的改革而言,如果要充分表达支持程度,举双脚也无妨。长期以来,英语与国语并驾齐驱,占据同等重要地位,这是难以理解和有失均衡的。据我了解,全世界范围内,除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比如印度等,英语不可能与本地母语相提并论。关键的是,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源鼓励学习英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再严重点说就是不堪入目。如今高校毕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掐指一算有10年光阴,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听老外讲英语如同鸟叫,岂不可笑、可悲、可叹?出现在这种现状,一方面是学习英语的社会环境不好,另一方面很多人学习英语只为应付考试。事实上,学习英语的人数千万,工作中能够用到英语的却是少数。

英语不重要吗?当然不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看,英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近期,国家深化改革、融入国际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与东亚、中东、非洲等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高铁外交,等等,这就必然需求更多英语专业人员。面对这种需求,可以扩大英语专业人员招商规模,集中培养,而非广撒网的模式。

所以,北京市中高考改革的积极信号是非常明显的,探索更正了长期以来学科不均衡的问题。这有益于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上,提升将来工作生活中更加重要的技能。然而,改革不会风平浪静,一般都会引起或者专家,或者公众的反对。说实在的,这次改革并非一改到底,一劳永逸,仍然只是在考试内容、招考形式等方面徘徊,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抹杀其积极意义。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荆棘弥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专家学者力主推进的打破集中录取、高校自主招生等等,虽然前景美好,但是不宜过急过早。

目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制度虽然片面,不能全面衡量学生才能,但还是那两个字,就是公平!我们社会诸多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社会管理水平不够高,就决定了高考制度必须适合现状,否则,很难保证自主招生等招生方式不被势力群体左右,如此,将有更多十年苦读、含辛茹苦的学子们被拒在高校大门之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