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重建信任

甘肃:重建信任

摘要:社会交往的复杂化引发信任危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宗亲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简单的地缘与亲缘关系上。

报载,10月17日,多名患者家属打砸上海中西药大学附属某医院,并拉扯打骂医务人员;10月21日,医生熊旭明被患者家属围殴,眼角受伤、脾脏破裂;10月25日,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一名医生被刺身亡,两名医生受伤……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10天里全国共发生6起患者伤医事件。

医患关系恶化的原因纷繁而庞杂,除医疗资源有限、制度积弊过多、医疗改革有待深入等因素外,医者与患者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是一个总根源。

据一项华东地区30家医院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患者信任医生。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数字。然而,更令人沮丧的是,不仅医患之间,我国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不信任感都在加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指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

为什么会这样?

社会交往的复杂化引发信任危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宗亲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简单的地缘与亲缘关系上。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空间日益扩大,人际交往逐渐由熟人扩展到可能与自己产生联系的所有陌生人。由于与陌生人信息不对等以及对其行为缺乏预见性,加之传统的信任体系缺乏制度载体,导致人们的不安全感倍增,以往的信任体系逐渐崩塌,人际信任不断弱化。

道德与法律约束乏力加剧信任危机。社会转型导致旧有的价值观逐渐解题,而新的价值观体系却仍在建设与完善中。道德真空的产生,使个人自律的难度不断加大;而法律不完善、惩罚不力等,则导致对个人行为的外部约束乏力,使他律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故而,很多人在追求利益时,会出现罔顾道德与法律的行为。如:诈骗、制假贩假、贪污受贿等等。种种不良行为使不信任感向全社会蔓延。

当个人缺乏信任时,往往会变得敏感、猜疑、不安、焦虑,甚至充满戾气。个人是社会的细胞,假使我们每个人都变成这样,我们的社会亦会弊病丛生。反观近期频发的“白色暴力”,我们会发现,不少是信任危机引发的极端行为。再看近年来很多社会乱象,也与这种不良社会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重建信任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重建信任?一方面,要为信任体系打造有效的制度载体,使法律、制度成为社会信任的基石,从外部规范人们的行为,消除社会转型期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全面道德建设,在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公民做人的基本准则,增添道德自律的力量。

信任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有了它,我们每个人才能走出猜忌的阴霾,重建内心的宁静;我们也才能更好地合作、分享、共赢,使社会更加和谐、富足、安详。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