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抑或消解:应该是怎样的列宁?(7)

建构抑或消解:应该是怎样的列宁?(7)

——与孔明安教授商榷

第二,齐泽克立足于精神分析的立场,通过对将唯物、唯心的划界标准与哲学党性原则区别开来的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列宁反映论的所谓“唯心主义”特征的批判,得出了真正的列宁哲学思想的光辉在于其行动哲学的结论。依据这样一种判断,齐泽克主张“重述或重复列宁”而反对回到列宁,那就是感知列宁著作中那个“生成的列宁:不是那个‘苏维埃体制’下的列宁,而是一个被抛入开放情境中的列宁”。[10](参见孔文)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列宁呢?正像孔文所解释的那样,“无疑,这是一个‘乌托邦’意义上的列宁,但也是一个‘未来的、开放的’列宁”。到这里,齐泽克对列宁的分析的理论后果也就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如果列宁只是“生成的列宁”、“开放的列宁”、“未来的列宁”,那样的话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还有没有列宁?开放情境中列宁只能是读者的列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读出完全不同的列宁,而在齐泽克看来,这些完全不同的列宁都是真实的列宁。这与当年列斐伏尔的只有多样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与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认为的马克思主义是复数不是单数、是“多”不是“一”的观念“是如出一辙的”。从解释学的视角来看,列宁的思想在理解中必然被多样化,但是多样性中又具有统一性。割裂理解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多样性而忽略或遮蔽统一性,其理论后果必然是对列宁思想的弱化和消解,当只存在多样性的列宁的时候也就没有列宁了。就此而言,齐泽克所谓的“具体的普遍性”的列宁,实质上也就是被消解的列宁。孔文没有洞彻齐泽克理论的实质后果反而是未加批判地接受了这一观念——这种未加批判的接受性可以从孔文的标题“怎样的列宁:普遍的抑或具体的?”非常清楚地看出来,其结果同样只会是把列宁变成一个能指的符号了。

总的来看,尽管孔明安教授在《怎样的列宁:普遍的抑或具体的?——兼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对列宁的有关思想和理论所持的理解不乏合理的方面,该文的研究视角和有关阐释也确实值得关注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该文的主要观念及其论证并不是完全合理的,不少方面存在着误解,甚至是一种曲解和错误。孔明安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学者,在很多方面对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诚如智者所言,师友之情不能遮蔽追问真理之心。因此就上述有关问题就教于孔明安教授。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反驳了孔文的有关观点及其论据和论证而没有正面展开自己观点的论述,不当之处请孔教授和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注释

[1]如无专门注明,本文的引文均来自孔明安:《怎样的列宁:普遍的抑或具体的?——兼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2][3][4][5][6]《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3页,第344页,第346页,第347页,第365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第427页。

[9]S. Zizek, Repeating Lenin, Arkzin, 2002, P8.

[10]S. Zizek, Repeating Lenin, Arkzin, 2002, P66.

(作者简介:庄友刚,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