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2)

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2)

如果说现代化进程有明显的时间刻度和先后顺序,那么现代性更体现为一种价值逻辑。西欧最早开始近现代化,早于世界任何地方,因此源于西欧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曾被认为是“独一性”的现代性价值。别的地方假如能实现近现代化,一定是因为有着和西欧相似的精神文化作为“功效相等物”。

但随着西欧之外的地方也走向了现代化,这种“把局部历史普遍化”的“命定论”逻辑被新的“典型学”方法所代替。在“典型学”看来,作为整体的社会现实具有无限的方面和属性,想以任何一种理论来把握这无限的整体是不可能的。既然现代化的道路有所不同,现代性的来源和构成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每一种现代化过程中所内蕴的现代性,都是现代性的活力之源,共同形成“无限的现代性”。

4.主体性是一个比现代性更古老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指代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本体。在近代哲学中,“主体”是理性的认知主体。

康德在谈到“何谓启蒙”时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倾听、遵从自己内心的理性声音,使自身成为自我立法的真正自律、独立的理性主体,人才能从愚昧、卑微、盲从等软弱状态中抽离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和主体性是同源的。歌德的《浮士德》中说:“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内心中体味参透,保留在我精神的天地之中,在我心中堆起人类的苦乐,让我自己的自我发展融入人类无束缚的自我……”

不经过独立的自我的观察、判断、思考,则主体性思维就无法建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无从成就,自然也无法达成现代性的人格。

对一个民族来说,主体性思维的重要性在于激发自己的思想活力、自由生命力以及实践探索能力。马克思曾说,有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普遍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样做既给我过多的荣誉,也给我过多的侮辱。”同理,那种简单地把某国的今天作为中国的明天的思维,恰恰是主体性思维遗失的表现,它将中国的未来作为别人设定的结果,而看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可能。

5.用“现代性和主体性”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应该意识到:

中国必须走现代化之路,也必须建构和拥有支撑现代化的现代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相排斥的主体性,很容易走到唯我独尊的传统里去。

同时,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与世界现代化、现代性演进相联系的过程,也是从自身的精神资源中展开的“内源性生长”和“主体性建构”。不能体现出主体性的现代性,很容易走到鹦鹉学舌、机械照搬的路径上。

中国因此面临着双重机遇和双重考验:中国必须经受现代性的考验,创造性地回应这种挑战,而不是另辟蹊径地回避这种挑战,从而才能证明自己的历史演化过程,是符合现代性逻辑的进步历程;同时,中国又必须展现出主体性的姿态,从而证明中国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探索,是主动的、有内源支撑的、踏实而长远的进程。而无论现代性还是主体性,都以人的解放、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依归,都依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勇敢实践来真实地呈现。

“期待未来本身成为了现代的一部分,因而它与未来将怎样发展重新关联在一起。”(吉登斯)我们只有更好地期待未来,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的思维,在现代性和主体性的交融中,塑造今天的中国之“中”——这个通过开放体现它的现代性、通过创造体现它的主体性的价值取向。

(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 总编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