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官员过去有一个毛病,就是讲话比较“官八股”,容易僵化,不接地气。应该说,这个问题在最近几年内有明显的改善。一些高级官员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个性,亦能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与社会进行交流。交流方式当然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从效果来看,一个大国总理以网上“公开课”的方式跟民众谈论中国经济,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交流。
李克强的“公开课”,当然不只是形式层面的价值。观其所谈及的内容,既有对短期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有对中长期经济形势的思考。面对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难题,李克强在“公开课”中谈到了各种应对方案。透过这节“公开课”,本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思路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一个名为“克强经济学”的概念曾风行一时。根据有关机构的总结,所谓的“克强经济学”,其政策框架关键点大致有三:一是无刺激;二是去杠杆;三是结构改革。拒绝无谓甚至副作用很大的刺激、摒弃父爱主义,以及坚持推进结构改革等,彰显的是本届政府对经济规律的必要尊重。
仔细学习总理的这节“公开课”,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是其总体思路沿袭的仍是“克强经济学”的要义,这当中充满了改革的逻辑。“公开课”中一再强调,要“努力释放改革的巨大红利”,要“简政放权”。巧合的是,这节“公开课”上网之时,正值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可以说,会场内外皆充满了再“改革”的呼声。
对改革的期待,反映的是真实的民意。改革也确为中国未来发展与进步的必需。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要有勇气顶住压力、突破阻力;二是要有智慧推动改革。“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人之言很形象,说明了主政者拿捏把握治国之策时要有分寸与智慧。
通过这节“公开课”可以发现,中央政府谋求的是着力去推进改革,推进结构调整,以及激发市场活力来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在改革目标既定的条件下,究竟是小步快走,还是等待时机“引爆”改革?究竟是更重视顶层设计,还是更依赖世俗理性?这就有一个寻求平衡的过程,而不是剑走偏锋,非此即彼。当然,这里提及的改革,也不单单是在经济领域,亦非碎片化的修补,而是系统的、一揽子的变革。
总理生动的“公开课”受到了欢迎,这是好事。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改革。无论是从形式出发,还是在内容意义上去感悟这节“公开课”,都大有值得品味之处。
各级官员都该学学“总理公开课”
新媒体时代,国内外很多学者高水准的“网上公开课”,成为网民追捧和学习的资源。李克强总理的一席讲话,能像学者的“公开课”一样,全程公开,确实很让人意外。从这几天舆论的反应看,无论专业学者还是普通网民,都给予普遍好评,或赞“逻辑严密,思维清晰”,或言“通俗好懂”“接地气儿”。可以说,这是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
如何让政府的所思所想,为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公开课”是一种很有益的探索。“总理公开课”的成功,除了其内容可圈可点之外,这种新颖的形式功不可没。如此长时段、无剪辑地呈现领导人讲话的全貌,此前确实不多见。对于习惯了通过媒体收看、收听领导人讲话“精髓”的民众来说,这次的试听体验,是新鲜的。因其完整,有助于民众理解讲话的主旨,因其原汁原味,有助于拉近民众的心理距离。
看完这堂“公开课”,很多人或许会对政府的一些决策增进理解。比如,在如何对待GDP的问题上,向来观点不一、争议很多。对此李克强说,“我们为什么十分关注GDP?其实更关注的是就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稳增长,稳增长说到底是保就业。”这种贴近普通人的视角、浅近直白的语言,相信会让更多人对GDP有更全面的认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