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权战略(9)

论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权战略(9)

(三)日俄战争的导火索——东北撤军问题

1900年夏季,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时,随着俄国军队开入中国东北,列强对于俄国的对华野心开始愈益担忧。在列强中,英国,作为俄国在华的主要劲敌,与日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901年9月7日,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各国军队陆续撤离北京,俄国军队何时撤离中国东北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01年底,日本政府内倾向于对俄妥协的伊藤博文访问俄国。伊藤博文提出了他认为可以向日本国内“好战派”交代的协议基础条件:俄国应当彻底让出朝鲜,任凭日本全权主宰;日本则容忍俄国占领关东州并修筑通往旅顺口的中东铁路支线,但要俄国从满洲撤军并实行门户开放政策。(63)与此同时,日本与英国的谈判也进行到了最后阶段,伊藤博文此行不过是最后的与俄妥协努力。俄国政府并未接受伊藤博文的协议基础,而是用反建议把日本人最核心的要求顶了回去,这便加速了英、日两国关于英日同盟的谈判。

1902年2月12日,英日宣布建立同盟关系,这对于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在列强的一致反对下,俄国很难再拒不撤军,遂于1902年4月与中国签订了《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虽然签订了撤军协定,但是俄国政府内部的远东政策分歧并未解决,正如前文所述,“三巨头”(64)之间的分歧以及同“别佐布拉佐夫集团”的争斗,对俄国远东政策的制定也在产生愈益严重的恶劣影响。在“对日强硬派”的影响下,俄国在撤军最后期限到来之时非但没有按约撤军,反而继续增兵。这样一来,俄国与日本在远东的利益矛盾已彻底不可调和,只能走向战争。

随着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和意图吞并,在1903年时,俄国在西伯利亚军区和阿穆尔军区的驻军已增至4个西伯利亚军和两个独立师。(65)在此一阶段,俄国政府虽然一直向远东持续增兵,但对于其他地区也从未放弃侵略野心。1900年初,基于对英布战争的背景,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曾向沙皇提交了一份绝密的报告——《沙皇外交当局论1900年俄国在东方的任务》。穆拉维约夫在报告中提出,可以利用英国在南非陷入挫折之时,调整紧缩俄国在远东的开支而把力量转向中亚和近东——在阿富汗、波斯和土耳其增加俄国的影响,而他着重强调的是,俄国必须立即明确博斯普鲁斯计划。(66)对于远东的问题,穆拉维约夫反对在朝鲜建立加煤港,理由是,为了保住此一据点便必须在加煤港修建防御工事,而这是需要庞大开支的。海军部长官特尔托夫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日本是俄国的天然敌人,而旅顺不能胜任对日作战基地的使命,且与海参崴相距过远,这是俄国远东海军在战略上的重大弱点。鉴于此,他指出,为了使两地海军互援,便必须在朝鲜南部取得一个加煤港。(67)俄国政府最后决定租借朝鲜的马山浦为加煤港,但是马山浦并没有建立防御工事。俄国人的战略假设是俄国舰队取得对日本舰队的绝对优势,这样马山浦便能发挥其战略作用——在此驻扎的俄国舰队可以利用马山浦储存的煤为能源,进而封锁日本西海岸和下关海峡。可事实上,日本舰队比俄国太平洋舰队强大。

值得注意的是,俄国在远东地区的陆、海军战略协调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在陆军方面,前线军区的作战方案必须经过库罗巴特金和总司令部的审核,而且彼得堡有权进行修改。然而,在海军方面,远东大总督阿列克谢耶夫的作战方案却不必经过类似的审核。这样一来,战争中陆海军协同作战势必成为不可能,因为不论海军部还是陆军部都不清楚阿列克谢耶夫在远东的海军作战计划。(68)在海军部和阿列克谢耶夫之间,除了偶尔的私人联系,关于重要问题并不存在系统的信息交流(69)。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