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权战略

论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权战略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周边海权发展战略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不得不在相隔甚远的太平洋、波罗的海、黑海三个海域与不同的对手为敌。俄国的应对方略是,在保持强大的陆军的同时,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在全球抢夺势力范围,从而开始在三大海域建设独立的作战舰队。然而,俄国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力支撑其全球殖民扩张所必需的海上力量发展计划。同时,在内部派系斗争因素的影响下,俄国缺乏一贯和一致的策略,且在威胁预判和战略谋划上存在重大失误。在当时,制海权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败至关重要,俄国的海权战略与其亚太战略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俄关系的发展走向及冲突结局。

【关键词】日俄战争;俄国;海权战略;远东问题;亚太战略

一、引论:问题的提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中,远东地区的中国东北和朝鲜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参与激烈利益争夺的不仅有位于该地区的俄国和日本,其他列强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也因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以不同方式加入进来,从而引发了一场纷繁复杂的远东多国大博弈。当时,制海权对于战争胜败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使得制定适合俄国国情的海权战略成为重中之重。

从日俄战争结束至今,学术界对于日俄战争的研究一直热度颇高,但对当时俄国的海权战略却关注不多,对于日俄战争前俄国海权战略的研究著述则更少。关于日俄战争中的海战部分,1908年在俄国海军总参谋部辖下成立了编写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了宏大的写作大纲(经10年仍未能完成此大纲),从1912年至1918年,共出版了7卷叙述性的著作以及9卷档案资料。①也许是由于不少参战的海军将官当时仍然在世(包括编写委员会成员),编写委员会比较倾向于尽量避免细节描述,在分析时也难免带有“同情自身惨败”的偏见。

苏联海洋军事专家彼得罗夫(М.А.Петров)在1926年出版的《俄国对海上世界大战的准备》(Подготовка России к мировой войне на море)虽然面世较早,但对于一战前俄国海权战略而言却是一部高屋建瓴的著作。该书较为全面地分析论述了自19世纪8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俄国海军战略的发展变化,对研究日俄战争前俄国海权战略尤有价值的是前三章。彼得罗夫颇具“大局观”视野,他“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地评述了俄国在不同海域的海军战略发展的自相矛盾和相互影响,并指明了俄国在各战区的军事战略和外交政策的不协调。彼得罗夫在军事学上的造诣令后世学者难以企及,该书的许多战略评析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且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研究这一时期俄国海军战略的学者所青睐。但正如彼得罗夫在“编者按”中所说,“关于经济原因的研究并未纳入本研究”②,该书对于影响俄国海权战略的更广泛和更深层的一些方面(如经济、政治、外交以及高层派系私斗等)发掘不够深——这些方面的因素与一国海权战略的制定和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非常值得进行综合研究。

在彼得罗夫的著作之后,还有一些关于日俄战争海权战略方面的著述,比如贝科夫(Быков П. Д)的《日俄战争1904—1905年——海上作战》③和佐洛塔列夫(Золотарев В.А)与科兹洛夫(Козлов И.А)合著的《日俄战争1904—1905年:海上斗争》④,但都存在“大局观”视野不够以及肤浅和简略的问题。进入21世纪,俄罗斯方面也出版了不少关于这一时期俄国海军历史的著述,其中一些很有参考价值,例如《俄国海军三百年:19世纪—20世纪初》⑤。

近年来,可以称得上“继承”了彼得罗夫“大局观”视野的研究著述,乃是独立学者尼古拉斯·帕帕斯垂提加基斯(Nicholas Papastratigakis)的《俄罗斯帝国主义和海军力量:对日俄战争的军事战略和准备》(Russian Imperialism and Naval Power: Military Strategy and the Build-Up to the Russo-Japanese War)⑥。该书的观点与彼得罗夫的见解基本相同,其一开篇便进行了明白表述:“……这些年,俄国外交政策将极重的砝码压在远东事务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战区的任务和利益。这尤其牵涉到那些肩负重任的陆海将军,他们一直计划着有效地防卫俄罗斯位于中欧、近东、中亚或远东的广阔边境的每寸国土。换言之,远离太平洋的海军当权者们也必须顾及其他两个主要海军战区也就是波罗的海和黑海的防卫措施。”⑦该书对于本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彼得罗夫的著作相比较,其研究的重心更加突出——以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海权战略为主;文献资料也更加丰富——对于俄国在此一时间段与海权战略有关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皆有所涉及。对于笔者的研究,不论在材料方面,还是在视野高度方面,该书都有极大助益。

国内对于日俄战争前俄国海权战略的专门研究较少。鉴于俄国海权战略失误是导致俄国败于日本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俄国周边海权之困境

俄国自彼得大帝时代起便一直积极地寻求和攫取通往世界大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但却存在着很多障碍,令其很难取得并保有周边海域的制海权,以通往世界大洋。这主要是由于俄国周边地理、气候、政治和军事四大因素的制约影响。

俄国周边有四大海洋区域——波罗的海、黑海、日本海、北冰洋。然而,俄国在这四大区域都因种种原因而无法与世界大洋系统连通。在北冰洋区域,濒临此区域的俄国领土气候极端恶劣,且海岸线离俄国的人口和工业中心过远,俄国无法在此找到进入世界大洋系统的通路。在波罗的海区域,俄国拥有其东南海岸线,但是同样由于气候的原因,只有南部海域全年不冰封而能通航,且俄国在此唯一的海军基地利耶帕亚⑧与德国边界太近而极易遭到德军的封锁。在黑海区域,由于黑海是通过多国公约限制下的黑海海峡⑨而与地中海相连,俄国军舰想冲入地中海阻力很大,极易遭到英国海军的包围拦截。在远东的日本海区域,由于俄国的远东部分离其统治中心过远,同时日本海大半由日本的各个岛屿以及朝鲜海峡所环绕,俄国舰队在地缘政治条件限制下很难在此自由航行。虽然1898年俄国在中国黄海获得了一个通往太平洋的不冻港旅顺,但旅顺与海参崴类似,二者都离俄国中心过远,且自身军工设施落后。⑩

俄国在其周边四大海域中的三大海域(除北冰洋外)有着不同的对手,而且这三大海域又各自分隔且相距甚远,这便导致三大区域的军队互援基本不可能做到。在波罗的海与太平洋之间的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岸沿线,俄国并不拥有增援据点,这便使得俄国舰队由波罗的海驶至太平洋的路途非常不安全。虽然在理论上俄国舰队可以自由地沿北冰洋远航至远东,但是这条航线成为可能的前提是拥有大量先进的破冰船,所以这条航线在日俄冲突的那个时代对于俄国来说不具任何实际意义。(11)地缘政治军事因素决定了俄国在理想状态下必须在三大区域都拥有能够独立作战的舰队,然而实际上俄国的财政状况无法支撑三大区域的海军力量同时同等发展。在1895-1904年期间,俄国在三大区域都遭遇了严重危机:它需要在波罗的海对抗德国,也需要在黑海应付英国强大的地中海舰队,同时还需要在远东防备日本。军事需求和经济不足的矛盾导致俄国必须在三大区域中适时调整优先发展地区,而选择任一区域作为优先发展地区自然便会“抢走”其他区域力量发展所需的资源(12)。于是,俄国所面临的“三难”情况是,当俄国选择优先发展一个区域时,俄国在另外两个区域的对手便可能趁机改变与其的力量对比。在力量对比变得不利于俄国的区域,俄国将面临艰难抉择:或者选择退缩,与对手暂时妥协,或者选择硬顶而被迫迎接一场在军事准备上处于弱势的战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