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视角下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发展

善治视角下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发展

[摘要]基于善治理论来对农村选举加以思考,且将思考重点放在提出有效对策上,结合治理理论着重分析了农村选举的主体、过程、环境以及存在于其中的各项关系,旨在尝试从宏观上把握农村选举这一研究对象。选举主体要明确定位,选举过程要严格规范,选举环境要努力改善,而选举关系要得以理顺。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村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二是村民与乡村精英、村民与村委会、村委会与乡政府以及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良性且持续性互动要真正落实。

[关键词]治理;善治;基层民主选举

在乡村治理中,基层民主选举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其中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担任着沟通乡镇与村民之间互通信息、彼此理解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基层民主选举能否有效开展、有序进行,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民主,对于促进农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实现,推动农村政治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将选举置于善治理论背景下展开理性分析,期望能够得到某种新的认识。

善治是相对于善政而言的,即良好的治理。俞可平认为,善治就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1]乡村善治是各乡村治理主体有效促进乡村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活动与过程。基层民主选举是这一管理活动与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目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完善。但是,任何政治实践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着诸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不够,影响选举质量。选举是选民与候选人双方共同的事务,如果其中任何一方不够积极,都会影响选举的进程和质量。村民不参与,候选人唱独角戏,如此的参与不够是影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首要问题。在一次选举过程中,如果大部分村民放弃投票或者即使投票也不是出于自己意愿,那么其结果不会是科学合理的。没有村民的真实而充分参与,农村民主选举无异于形式。

第二,制度不力,难以支撑选举。任何组织都需要制度的支撑,制度就好比一个组织的骨骼,骨骼强健则组织的发展就会有保证。村民自治制度即使作为宏观架构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其执行也需要一些细化的制度加以辅助。事实上,农村基层选举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是制度空白或者是薄弱区域。总之,农村基层选举由于制度建设不力而难于改善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贿选严重,腐蚀选举过程。如果说村民的政治冷漠致使选举无法实现,那么候选人为了参选成功而大肆贿选则是置选举于不真不诚的地步。行贿者的认识中始终有这样一个潜在的意识,那就是:贿选会成功,不会有人管。潜意识促成了贿选形式的多样化,包括请客吃饭、利益承诺、赠送财物、利用宗族关系以及购买选票等[2]。因此基层选举中,贿选的存在严重腐蚀着选举过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