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松林: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的唯一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李松林,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成果:出版著作《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这次讲课的标题是《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唯一路径》。今天从四个大方面进行学习,一是改革要做到“全面”和“深刻”;二是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三是透视《决定》中的新举措;四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改革要做到“全面”和“深刻”

(一)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什么是革命?改革和革命的关联是什么?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变革,从旧变新的飞跃;狭义上讲,革命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什么是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做一个定义解读,社会革命主要是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变革,比如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什么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以先进革命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目标,以变革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暴力革命为方式。马克思讲革命的时候原意是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个阶段就和财产关系发生了矛盾,于是就变成了生产力的止步,于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会来临。列宁指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上层建筑。毛泽东评价革命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革命的内涵是用一个政治制度取代另一个政治制度,很显然邓小平讲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跟毛泽东、马克思、列宁讲的不在一个层面。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提出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胡锦涛同志也讲到,改革开放是第三次伟大革命。曾经的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第二次革命。第三次革命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指生产力更好的适应生产关系的革命。

20世纪曾经有两场改革,只是时代不同,其中一场改革是发生在19世纪末,就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由梁启超、康有为发起的,这场变革的结局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场变革的目的是实现君主立宪制度,这场变革失败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场改革就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当年为什么要改革?第一,当时的状况是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人们的温饱还没有解决。第二,中国需要改革开放,需要在生产力方面尽快的突破以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第三,社会主义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第四,在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新的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保障水平、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要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就只有再改革。    

(二)习近平谈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三)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深化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改革发展的视角来看,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时代。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更具活力的市场体制的部署做出了若干问题的决定。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完善新体制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从改革的重点领域来看,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位一体”,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大是“四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十八大加了生态文明,叫“五位一体”的总格局,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亮点就是超越了以前以经济为主题,进行“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