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关于收入分配:初次分配更重要
决定精神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关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初次分配是重点。这跟现在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认为,二次分配更重要,二次分配便于抑富济贫。也有的人认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同样重要,应两者并重。我的观点很明确,初次分配更重要。这里,我举几个例子说明。
第一个例子,农民必须有产权,农民没有产权是初次分配不到位的表现。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
第二个例子,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劳动力市场有供求双方,供给方多数是农民工和城市中的中下层,这些人都是单个进入市场的,他们是弱势一方。求方是大企业、大事业单位,它们是强势一方。供求双方力量对比不对称、不平等。大企业力量强,工资给多少,由需求方说了算,弱势群体没有发言权。这种情况不改变行吗?在国外的经济发达国家是怎么解决的?他们靠工会的力量。工会维护低收入者,工资过低或者欠工资不发,工会替供方说话,工会是一个强势群体,它介入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变化了。农民工干了这么多年,他们也是工人,但因为他们是农村户口,工会管不着。所以,这种情况要改变。
第三个例子,农产品销售市场。出售农产品的,主要是单个农户、牧户,他们的力量是弱的,即使收购方在他们家门口把农产品收购了,供方还是弱势。而收购商、大超市,或者食品加工企业等收购方,它们是强势单位。他说不要你的产品,就不要你的产品,你到哪里去卖?你自己去卖,成本更高。所以,这种情况要改。在发达国家,农民组成了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有联社。我到荷兰、丹麦都考察过,在新西兰也考察过,他们的农业合作社联社的力量很大,自己有车队、船队、仓库、冷藏库、码头等等,农产品直销国外。在中国还不行,因为中国的农民合作社刚成立,都是以村、以乡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联社现在还没有开始组建。
第四个例子,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关系到初次进入市场的就业者的工资待遇情况。在中国,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或者城乡二元体制,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城市人均教育经费多,农村人均教育经费少。所以,农村义务教育校舍差、师资差、设备差,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农村的孩子读完初中以后不想升高中。他们说,升高中有什么用,反正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还不如现在就找工作,所以初中毕业就找工作。但是,农村孩子初中毕业找工作,能找到什么好工作?简单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者,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叫做二元劳动市场,从事低等劳动工作。这种情况,慢慢就会在中国社会上形成社会阶层固化,或者叫职业世袭制。举个例子说,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孙子可能还是农民工,他没有其他技术,没有受过较好的教育,他不当农民工能当什么?这就影响到收入的初次分配了。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我强调初次分配重要。产权问题重要,劳动市场上的双方力量要对等,农产品销售市场的供求双方力量也要对等,再加上教育改革,这些都是能说明中国的初次分配重要的问题。当然,二次分配也重要。在中国目前的二次分配中,最重要的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表明,我们可以有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样的福利制度。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是:初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补,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这个差距。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初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扩大了差距,因为城乡社会保障不一样,城市职工看病有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农民工看病能够办合作医疗的也要交一部分钱,有些连合作医疗都没办。这种情况要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