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3)

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3)

二、毛泽东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三个维度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成立后,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促使毛泽东去思考如何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面貌。改变落后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愿望促使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

(一)毛泽东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基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8]中国要建成怎样的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必须正确回答的历史课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是毛泽东的根本主张。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就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苏俄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全国胜利后,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跳开“历史周期律”,对我国的政治建设道路进行了思索,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一直是毛泽东思考的课题。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以苏为鉴”,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9]。同年,毛泽东在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些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10]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中国式的建设路线、方针和原则,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走向何处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随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当时的主要矛盾,详细分析了农业和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内地等矛盾关系,由此得出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团结一切力量,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路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