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接过“扫桥爷爷”手上的道德“扫帚”(3)

【案例】接过“扫桥爷爷”手上的道德“扫帚”(3)

面对老人的意外,翠林三里社区党委书记田彬更是遗憾。看这老人这么大岁数还义务扫桥,邻居们早就不忍心了,已经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准备接过老人的扫帚。“原本本周五还要组织个仪式,没想到老人就走了。”田彬哽咽着。

老人走了,用老人名字命名的“窦珍志愿者服务队”提前上岗。目前,服务队已汇集社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小区居民上百人。他们将接过“扫桥爷爷”的扫帚,继续清扫连心桥。据了解,志愿者服务队将分成四组,今后每周三将轮流值周清扫,平时,志愿者们也将接力义务清扫连心桥,“老人惦记着这座桥,我们不能让他失望。”一位志愿者说。

桥头,挺立的扫帚旁,有人插上了一束百合花,洁白的花瓣寄托着大家的祝福,“扫桥爷爷”,一路走好!

扫桥爷爷坠桥离世我们用什么缅怀

扫桥爷爷义务清扫“连心桥”11载,却在清扫过程中意外坠桥身亡,这样的结果未免令人痛心。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却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这座城市的环保事业,扫桥爷爷的离世,足以令那些乱扔垃圾的人汗颜。扫桥爷爷虽然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传递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所在的社区已经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将老人的遗志继续传递下去。

义务扫桥,和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比起来微不足道,但谁又能有耐心和恒心将这项工作坚持11载?义务打扫让城市更加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老人一尘不染的心灵。扫桥爷爷走了,留给大家的确是感动和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收回随手丢弃垃圾的手,算是给老人家的一点缅怀。人去桥在,愿桥上往来者,时时有感念之情,勿忘老人,以弘正能量。

“扫桥爷爷”的道德启示

不为名不图利,“扫桥爷爷”窦珍已默默无闻为过往行人义务服务了11年。他的身影蹒跚又辛苦,他的微笑却灿烂而明亮。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却彻底打败了这个社会吹起的冷漠与虚荣之风,不辞辛劳的在“岗位”贡献力量。在“扫桥爷爷”眼里,年龄并未淡化他的坚持,反而增添了他的勇气。他将博爱与无私继续放大,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真正偶像。

“扫桥爷爷”用“生命不息,守桥不止”的词句提醒自己,在偌大的北京城中找到了晚年的归属。俗话说,水滴穿石,铁杵磨针。11年风雨无阻的“美丽老人”,带来了11年纤尘不染的“美丽天桥”。因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原本把他送到一家养老院安度晚年。窦珍因放不下“连心桥”竟又悄悄溜回来。原来老人的精神世界很简单,一座桥,一个城。桥净则净,桥人不离。正是这种现代社会缺乏的执着与单纯,伴随着老人乐观又充实地活着。

从表面看来,我们实应学习老人无怨无悔义务工作,与人方便的可敬事迹,但在感动之余,我们更应三省吾身,让寒风将道德理念穿透骨髓,扎根在心。老人扫桥是义务行为,试想,看着几乎每天都会扫桥两次的老人辛苦做工,为何还会出现如此多的垃圾?无论是小广告、饮水瓶还是塑料袋,若从未出现又何来打扫?道德文明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如此榜样仅仅是用来崇拜的吗?与其在悲剧发生时悔恨,不如在悲剧发生前制止。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人有德而不远传,仍非治德之本。我们只有将道德标准视作自身标准,并将道德水滴汇成江河,才能真正传承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品德,才能真正将社会风气置于宁远高峰。

在老人去世之后,“连心桥”上百余人拿着扫帚和抹布的人清扫擦拭桥护栏。痛失友邻的伤悲可以理解,但更希望我们能化悲痛为力量,将不文明行为“掐死在摇篮里”,让在天堂的老人安心度日,不再为此牵肠。

如今,我们唯有为老人祈福。桥头“扫桥爷爷”的扫帚旁,有人插上了一束百合花,洁白的花瓣寄托着大家的祝福。让我们自动承担起“将文明进行到底”的义务,用实际行动为老人唱起挽歌。“扫桥爷爷”,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