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接过“扫桥爷爷”手上的道德“扫帚”(4)

【案例】接过“扫桥爷爷”手上的道德“扫帚”(4)

【启示与思考】

扫桥爷爷义务清扫“连心桥”11载,却在清扫过程中意外坠桥身亡,这样的结果未免令人痛心。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却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这座城市的环保事业。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义务打扫让城市更加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老人一尘不染的心灵。象“扫桥爷爷”窦珍这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清扫连心桥,不为名、不为利、也不求钱财回报,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无私地奉献社会,在人心日益浮躁功利化的现在,多么地难能可贵,也因此更让我们感动。

在退休之前,老人只不过是北京市供电局的一名司机,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那是什么动力推动着老人终生不缀的这种善行呢?这或许就是人性中“助人为乐”的美德,也可能是中华民族传统中那种“仁爱”、“义上”的美德。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是这种深深流淌在中华民族道德血液里的“仁爱”思想,让我们的身边涌现出一个又一个雷锋,他们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而这也让全社会敬爱着他们。

“扫桥爷爷”在义务扫桥时意外坠亡的消息传开,亲朋好友尚在缅怀他的时候,老人的事迹和精神也在社会上悄悄地传诵开来,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一支由小区居民、自愿者等自发组成的“窦珍志愿者服务队”,接过了“扫桥爷爷”的扫帚,今后将继续义务清扫连心桥。这既是对老人的最好告慰,也为“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做出了新的时代注解。

“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的社会,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平凡的“活雷锋”,以自己的微小行动催人向善,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共同来传递“扫桥爷爷”身上的这种正能量,多伸出友爱之手,多帮助他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多一点无私奉献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