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5)

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5)

(二)信仰巩固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正确方向

价值判断与评价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信仰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这一正确的方向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承担道德责任。坚持信仰,能够使我们的掌握分寸,使自己成为道德责任的主体。在面对社会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价,判断与评价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行为的正当性,行为的正当性就是要求与我们倡导的价值观相一致。信仰能够强化判断与评价的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认识自身和决定自身,并且不能够让任何东西从他那里夺走这种职责。10”

(三)信仰能够唤醒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深化价值观意识

海德格尔说:“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中,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就怎样从大众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11 面对常人的统治,主体的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成为别人的附庸。他们对自身没有任何的价值之领会,在人云亦云的生活中遮蔽自己,在他们的身上更缺乏一种价值信仰,尤其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时显得茫然失措,本身也不能进行自主地价值思考与选择,只有在价值观教育中树立起信仰的机制,才能唤起主体的价值观意识。通过价值观的信仰消除信仰的缺失与危机,当价值选择的正确性产生了一定的价值意义,反过来又巩固了人们对价值观的信仰。

五、大学生价值观的信仰机制建构

当对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就需要把信仰真正的应用于价值观教育之中,使信仰成为价值观教育中的长效机制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把信仰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方法,目的就是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信仰机制的建构需要从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发挥价值观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注重信仰意识的培养

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和执行价值观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互为教育的主体,共同面对的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任务是把这种价值观内容通过教师的讲授,在内化与外化的作用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的价值意识即价值观知识不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现成知识。

1、深刻理解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自由意识

有的学者就提出了在当前的教育中,主观能动性并不具有昭如白日的自明性,如果对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深刻的把握就不能确立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能动性“仅仅是从行为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意义上划分的”,这种划分仍是片面的,行为的发出者不一定具有能动的意识,还需要“对能动性作异化与非异化的区分”12。异化的能动性表现为对某种力量的屈从。在价值观教育中,如果只强调这种异化的能动性,那学生会不假思索的盲目接受价值观知识,而这种知识是不牢靠的,造成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不对称。所以,我们要在价值观教育中确立的信仰是建立在合规律基础上的能动性,,合规律的能动性就是要培养一种价值自由意识,使自己能够进行自主的价值选择,并成为一定的道德责任主体。“人是价值的赋予者,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内化,由知识转变成价值。只有学生自我追求……使原先的正确的价值观得以不断地丰富和更新”13 。通过价值自由意识,人的信仰获得了基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