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4)

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4)

这种灌输的缺陷极容易就造成大学生的双重人格,大学生非常熟悉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不是价值意识),但是在行为中他们不一定会按照自己熟知的价值观内容去做,甚至违背基本的价值观。大学生的有着健全的理智,他们对善恶都能做出一定的评价,然而行为表现与思想意识落差极大,原因就在于对价值观信仰的缺失。因此,价值观教育不仅仅需要理论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信机制的渗透。

(二)完全按照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价值观教育,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

当前价值观教育中,把价值观理论知识当成自然科学知识,理解方式也基于传统的哲学认识论,这就造成了把价值观教育对象化。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够揭示价值观的本质结构,而且成为价值观走向实践的障碍。加达默尔曾说过:“道德的知识显然不是任何客观知识,求知者并不只是立于他所观察的事实的对面,而是直接地被他所认识的东西影响。”6这就是要求破除把价值观教育当成对象化来教学。

自然科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知识,其知识内容与体系是价值中立的东西。有的学者指出:“自然科学学科知识排除了价值判断和价值决定,科学知识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如果把价值观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就会“把各种价值观视为超越和独立于学生的已定之物,价值观教育变成了一套静态的价值评判标准体系的教育。”7在这种教育中,“教师满足于学生对知识单元的掌握,满足于测试与考核出的好成绩……把价值观知识等同于像等边三角形的规则那样的,外在于我们的客观知识”,8这终究不能算是成功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这一环节的基本方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通过信仰使价值观知识与价值评价活动相联系起来,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自身价值意识。

四、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一)信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因此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家园以藏裹身躯,还需要精神生活家园来寄放灵魂,否则就会因失去自己的生存之根而不知所措”,9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使这种精神得到相应的安置。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价值理性和知识灌输的教育,同样需要信仰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唯有这种动力和支持才能固化学生的价值意识更好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如前所述,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统一。在价值观教育中,可信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揭示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真理,是指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原则;确信是大学生对这种价值观的向往,以及培养起的情感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是知、情、意的统一。知是信仰产生的前提基础,意志是信仰的强化因素,而情感是信仰的确信因素。信仰提供的精神动力不仅能够巩固已获得的价值观知识而且能够强化意志的培养,使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