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2)

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2)

从人类的历史以及当前人类信仰的形式来看,信仰可分为两种: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由于两者形成的基础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宗教信仰从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在西方基督教中它通过以神的“原罪”来推及人的罪,通过以罪的形式教导人们信仰神的力量。他们认为通过神的力量能够走出困惑迷失,通向澄明之境。这种“普照之光”是建立在里虚幻性的现实基础上的,在本质上就带有某种神秘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宗教就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只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3 因此,这种信仰背离了基本的客观事实和价值取向,用神的意志主宰人类的生命,把人的能动性仅仅局限于对“原罪”的救赎中。

科学信仰则是基于深刻的价值理性判断,是通过客观真理的习得以及对客观现实的实践感知而确立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信念。科学信仰相信人类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存在是由人的实践决定的。他们确信“上帝已死”的事实,把心中理想赋予对科学之真理,道德之善以及人类的自由之信仰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崇高意识,以向往崇高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

(二)信仰的特点

信仰是一种不断促进自我升华的精神力量。通过信仰的支撑点,人们可以坚定未来的信仰,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合力,是人类创造历史、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人类有一种动物没有的本能的意识:有理想,向往崇高。把理想作为提升自我的方向标,而这种追求崇高的精神的保持需要一定的信仰作为基础。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的方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就是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人民的理想追求,达成人民的共识,形成长效机制,而这一主流阵地的确立恰恰离不开信仰的支持。

信仰是一种价值意识的深层次沉淀,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来源于价值评价的理性判断和情感强化。信仰不是无价值意义的思考,而是有着正向的价值追求。任何信仰都相应的表现出价值评价的要求。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获得肯定性认同后,便会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定的信服感,但是信服感只是信仰的一个环节。信服感整体转向信仰需要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基础上的强化。可见,信仰的过程是从一定的价值观念出发,经过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形成对对象深层认同,这时“信仰主体通过信仰这个媒介把自身的价值乃至整个人格全部地赋予、寄托和转移到信仰对象上,此时的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是处于一种绝对的同一状态。”4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