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党在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任务,也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要想把价值观的内容最大程度上,最大范围内达成人们的共识并外化于人们的行为中需要信仰的力量。通过信仰的界说,揭示了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等特点;明确了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信仰巩固价值判断与评价的正确方向,信仰能够唤醒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深化价值观意识等作用;探讨了需要从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环境两个方面来进行建构信仰的机制,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仰  ,大学生  ,价值观  ,教育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短短的24个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在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价值取向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的精神本质,这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年来,对精神文化领域的变革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它直接反映了当前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党的价值主张。如何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最大程度上,最大范围内达成人们的共识并外化于人们的行为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中,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大学寄予无限厚望,认为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产出者更是价值观教育的理想基地.当前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育人。育人就是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四有人才,成为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理想主体。邓小平说过“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① 树立这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环节就是价值观的信仰。而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人产生怀疑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解决价值观教育中的难题需要众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探索。本文就价值观教育中的信仰问题作一探讨。

 一、信仰界说及其特点

(一)信仰

信仰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都需要某

种信仰依托。这样信仰就表现出一种精神力量。有的学者指出“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统一”,2这一见解无疑深刻的道出了信仰的本质。可信与确信是信仰两个方面,可信是“真”的尺度上的信,是对真理认识把握为基础的信;确信是在可信基础上的确证,更进一步的是人的精神情感的积极投入。建构信仰的机制需要考虑确信与可信的这两个因素。以往人们对信仰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信仰就是一种心理现象或是一种模糊的情感意识。然而,在信仰的过程中充满了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它不单单是一种精神抚慰剂,它是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一种价值理性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复归于崇高精神的向往。信仰里面充满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但是信仰的决定因素在于价值理性的判断。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