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3)

浅谈信仰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3)

信仰本身内含有道德之善的意蕴。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具有对道德之善的追问。不论是西方对基督教的信仰,还是古代中国对圣贤的向往,都带有人性向善的印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真理性,而且还本于道德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着国家追求文明和谐的道德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蕴含着社会向往公平正义的道德化之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着个人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德行操守。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无不反映着道德之善的意蕴。

二、重建大学生价值观信仰的紧迫性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深入地开展,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成为价值观教育难以取得成效的主要障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信仰危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滞后。新时期的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动,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观相适应,然而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凸现,新旧价值观再次交锋。

一方面,旧的价值观念仍有一定的势力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但是这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取得社会大众的社会共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各种不良思潮也在渗透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座右铭。信仰的缺失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会对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正是针对这一危机,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尤其明确了要对大学的价值信仰进行积极培育。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所以说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把这种观念内化于大学生的意识中和外化于其行为上,也就是价值信仰的建立过程。

(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灌输作用

信仰的建立首先是价值观理论的习得即“知”的过程。但是在价值观教育中却出现了一种极端,就是过分强调理论灌输。这种灌输往往跟空洞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相联系,导致了形式化的价值观教育。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灌输的作用,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这就为灌输理论提供了指导。但是当前的价值观灌输教育中缺乏信仰机制的渗透,缺少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一堂价值观教育课,完全是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一些概念与原理,完全是按照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价值观理论的教育灌输,而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内化于自己的意识中则成为无关紧要的问题,仅靠一张成绩单来说明价值观教育是否成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