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说就是,规模农业不仅土地产出率低,而且排斥劳动,在当前中国还有极大量的难以快速转移进城的农业劳动力(以缺少城市就业竞争力的中老年人为主)的情况下,规模农业排斥劳动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必导致严重的社会效益的灾难。
当然,这并非是说当前中国小农经营就没有问题。当前小农生产最大的问题是生活环节的合作难以解决,尤其是灌溉、植保、机耕机收方面难以形成合作。对于缺少集体经营协作的单家独户农民尤其是中老年农民,小块分散农田的生产难度大,体力消耗大,新技术难采用。如果改善农户生产作业条件,小农将会有更大的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湖北省孝感市经管局曾报告一个典型案例如下:
农田设施的改善反而使土地流转出现了倒退。陡岗镇袁湖村3名村干部经过多年的努力,流转面积最多的2010年达到800多亩,300多户。近几年,市区两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后,协助各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400多万元,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村耕地实现了排灌自如、机耕机收、旱涝保收。条件改善了,很多老人都把田要回去了。近2年要回去的200多户,500多亩,占他们2010年流转面积的62.5%。老人们要田的理由有3条,一是条件改善了,种田不像过去那样是重体力活,年纪大也搞得了;二是种田有成就感;三是可以锻炼身体。尽管合同都没有到期,3名村干部无可奈何,只有服从群众的利益,原来购置的机械大多闲置起来了。
这个案例中,地方政府着重看到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的困境,却没有看到,农村中老年农民有着极强的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能力。只要为他们解决了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他们就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而如前所述,影响当前中国农业效率和基本生产条件的最关键原因恰是在给农民更大土地权利话语下形成的产权整合难题。
5、中国农业不成功吗?
有一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农业不成功。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中国农业不成功,以至于到了改革开放才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也不成功,以至于出现了持续几十年的严重“三农”问题。我以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即完成了工业化,建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粮食产量也在不到30年时间增加一倍多(由1952年的1.6亿吨增加到1979年的3.3亿吨),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但较建国初的粮食供给,不仅人均要高很多,而且更公平地分配,这样的农业怎么能说不成功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到全球化的世界分工体系,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总体来讲,30年来,中国农产品供给可谓物美价廉、品种繁多,极大地满足了全国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这个过程中,国家几乎没有给农民补贴,反而向农民收钱,中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样的农业还不成功?廉价农产品是中国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一,95%的粮食自给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有人说,中国农业的以上成功是以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获得的,但是反过来看,既然城市不可能在短期内让9亿农民进城安居,9亿农民中的中老年农民在城市缺少就业机会,农民就需要有来自农业的收入和农业就业。也就是说,农业不仅提供了廉价农产品,而且为留村的近7亿农民提供了农业收入和就业机会,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了返回村庄的退路,这样的农业还不成功?
相反,很多人认为日韩台的农业很成功,并将所谓日韩台经验视作中国学习的榜样,但从农业角度来看,日韩台农业,国家农业补贴极高,农民人数很少,农产品价格极其昂贵,且粮食自给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几,这样的农业怎么能算成功?若中国大陆按日韩台经验发展农业,其结果必是农产品高价,少数职业农民垄断农产品供给,农村多数农民无法从农业获得就业而不得不沦为城市贫民窟成员,国家极大量的农业补贴让人数很少的职业农民获利,而农产品高价又使全体中国人民不再可以享受廉价农产品供给的好处,且因此提高劳动力再生产成本,降低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