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
从农产品供给角度来看,当前中国农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种植业,二是养殖业,就种植业来讲,主要是粮食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要占到全国耕地的70%左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种植技术成熟,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耐储存,国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因此,粮食作物一般不存在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其收益也十分稳定,既不可能大赚,也很难大赔。除种植粮食以外的大约30%耕地,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包括油料、蔬菜、棉花、瓜果、药材,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一般不耐储存,市场供求关系不稳定,因此,种植经济作物可能收益很高,也可能严重亏损,经济作物的高收益是与其高风险相一致的。
当前中国18亿亩耕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是相当强的,在农村调研,发现农村普遍出现了季节性抛荒,中国却仍然实现了粮食“十连增”。抛荒意味着,如果粮价上涨,农民可以很快提高复种指数,生产更多粮食出来。目前抛荒是因为劳动力价格上涨,提高复种指数所需劳动力成本增加,无利可图。若粮价上涨,提高复种指数就是理性选择。
正是总体上粮食供给充足,当种经济作物收益比较大而风险比较小时,粮田转而种经济作物就是理性选择。也是因此,一旦某种经济作物价格较高,很快便会引诱过量该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市场供给,以致很快即出现供过于求,经济作物价格暴跌。当前中国农产品(主要是经济作物)价格的暴涨暴跌,说明当前中国农产品供给总体是过剩的。如果总体短缺,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不应该是暴涨暴跌,而是不断上涨。
有人以当前农村出现季节性抛荒来证明,中国农村无人种田,谁来养活中国将是大问题,但实际上,中国粮食“十连增”和农产品总体供给过剩的格局下面,农业“增产不增收”,让农民理性地进行生产调整,通过季节性抛荒来适应农产品总的供求形势,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媒体报道,有些农村已经十室九空,90%农民都离开村庄,只剩下少数老人留守,以中国之大,有少数这样的村庄也很正常,且这样的村庄往往是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土地贫瘠的高寒山区,本来就不适合种粮,是应该退耕还林的宜林地区,这样的地区,农民离开村庄,然后退耕还林又有何不好?朱镕基总理任上安排了近一亿亩耕地退耕还林,这才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减少耕地最多的部分。这个退耕还林政策好不好?非常好,因为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没有出现农产品供给恶化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