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涉农条款解读(12)

贺雪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涉农条款解读(12)

退耕还林也好,季节性抛荒也罢,当前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0%的现实说明,中国还有巨大的增产粮食能力,中国土地养活中国人民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土地已经生产出来的粮食就足以养活中国人,而中国土地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开足马力生产粮食,或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是远超出现在粮食实际产量的。因为劳动力价格上涨,国外农产品进口到岸价较低,进口一部分外国农产品,从而让中国农地通过季节性抛荒来蓄养地力,来节约水资源,来保护农业环境,来提高未来农产品的产出能力,这也未尚不是好事。

至于有人计算说,中国每年进口棉花和大豆所需要种植农田相当于5亿亩,这里面要注意,中国是世界工厂,其中服装等出口占了世界极高水平,进口棉花等农产品是为了生产出口服装,这种并非关系国计民生、更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粮食武器”的农产品进口,即使将来不再进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影响国计民生,更不会影响如何养活中国的问题。

中国还有近7亿留村农民,所有肥沃的耕地都正被精心地耕种。在还有7亿留村农民的情况下,惊诧于“谁来种田”,真是非常地幽默啊。

当前7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总体供给过剩,即使对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只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减少的农民就一定可以通过提高复种指数,通过扩大耕作面积来快速提高农产品供给总量。中国可以养得活自己。

3、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

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前中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其中表现是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

这种说法经不住推敲。对于70%的种粮食的农户来讲,种植粮食,生产资料和粮食产品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产品,是一般性的商品,农资市场供给,粮食产品国家保护价收购,何来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小农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比较明显表现出来的是经济作物,因为经济作物品种繁多,保鲜性差,就使经济作物无法标准化,如何建立经济作物种植与销售之间的稳定关系的确是个问题。即使如此,若以为只要有了一个经济作物生产与市场销售之间的良好对接渠道,种经济作物就可以不担风险只有高收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只要种经济作物有高收益而没有市场风险,那些种粮的农田很快就转而种经济作物,最终使得经济作物供过于求。高收益必然要与高风险相一致,并最终稳定地形成以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为中位数的平均收益率。

现在有很多关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神话,比如所谓日韩台模式,而不知道,日韩台的农业是完全不成功的,后面还会讨论,此处不展开。

当前对农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价格暴涨暴跌起推波助澜作用的,恰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干预。地方政府往往希望推动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来获取农作物种植的高收益,这种政府推动必然是伴随供给过剩,从而没有高收益而只有高风险。当前中国几乎是完全市场的农产品供给虽然有风险,但总体来讲,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低廉,中国人民极大地享受到了农产品价廉物美的好处。再指责这样的农产品的供给,实在是不应该啊。

4、规模农业是否规模效益?

当前力主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主张,一个认识前提是,只有规模农业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若从劳动生产率来讲,规模农业因为更适宜于机械化大生产,而可能有更高的劳动主产率,但在中国仍然有近7亿农村留守人口,其中近3亿农村劳动力的情况下,衡量规模效益的关键指标不应是劳动生产率而应是土地产出率。笔者调查的几乎所有地区,规模经营的单产都远低于小农,原因是,小农生产是精耕细作,小农可以灵活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管理,而规模农业却很难做到灵活精细的农业生产管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