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6)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6)

(五)以改善民生为方向的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创新

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强化事关民生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政策转型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创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长沙市,一是加强城乡基本保障。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从2012年7月1日起,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至80元,惠及70万名60岁以上的城乡居民;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重点破解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分设、城乡分割、管理分离、资源分散的“四分问题”,按照统一管理经办、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基金调剂的原则,实现了公平均等、居民共享的基本医疗保障目标。二是改善农村医疗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加强县、建设乡、巩固村”的原则,制定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逐步完善以县(市)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所)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市完成137所建制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和1366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8]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为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服务权利的均等化奠定了基础;在全国率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到了筹资标准城乡一致、参保补助城乡统一、待遇水平城乡均等化;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全域城乡居民的制度全覆盖;构建了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除城乡低保标准尚有差别外,教育救助与医疗救助等真正实现了城乡平等;加强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并将城市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职能和服务模式延伸到农村,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19]河南省新郑市坚持资金、项目、优质师资向农村倾斜,基本实现了城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无差异;在全国率先改革“中招”制度,实行“初中分配名额、高中均分生源”,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生扩招费、学杂费和住宿费,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对城乡劳动者实行同等的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推荐就业的“双免政策”;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0周岁及以上老人参保率达到100%,统筹城乡社会服务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

(六)以经济发展为支撑的城乡产业融合对接体系创新

产业是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只有发挥城市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对接与融合增强城区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知名企业到农村建设基地、兴办企业、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完善城乡产业体系,才能加速社会融合,为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奠定经济基础。各地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对接中大体有两种途径:一是延长产业链,促进三次产业相互联结,推进产业间相互配套、共同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以园区、产业区、企业等载体为抓手,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互动融合。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各异,具体做法各有特色。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近年在城乡产业融合对接上的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加快转型。按照“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生态农业”的总体空间架构,强化产业规划引导,加大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龙头企业培育,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拉长城乡产业链条,完善城乡物流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由初级产品向次级产品转型;逐渐形成了优质水稻、花卉苗木、优质茶叶、优质水产“四大百里产业走廊”。二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为了城乡产业有效对接,着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扶持会展农业、连锁经营、生鲜配送等新兴产业,并通过完善城乡物流体系,推进农超对接,加速城乡融合,从而增强了城乡社会的凝聚力,夯实了城乡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基础。[21]

 四、城乡一体化中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时代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给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创新的空间,全国各地实践探索所积累的经验,有着深刻的启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的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