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4)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4)

(一)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创新

社会主义制度下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更要创新党的领导。全国许多地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明确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根据我们的调研,长沙市不断优化基层组织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协调功能,完善社区社会管理组织架构,构建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格局,并着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先后出台了《长沙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长沙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长沙市社会组织登记和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2549家,创建社会组织的党组织1395个,鼓励城市各类组织下乡进村,构建了覆盖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4]山东省诸城创新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党组织联建,组织农村社区与城区街居、企业、市直建立联合党组织228个;在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组织,成立经济联合社928个、行业协会137个、中介组织977个、专业合作社940个;并通过推行党组织初议制、联席议事制、决策听证制、公开办理制、定期评议制等,创新了社区组织运行机制。[5]北京市以“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的联合型组织)建设为抓手,创新了党建工作方式,探索形成了“3+1”工作模式,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党建工作委员会、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设立或明确相关工作部门和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例会制度,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目前,区县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已有174家,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网络初步形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6]

(二)以社区为依托的城乡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

创新城乡社会管理,只有全域一体、统筹推进,以城乡社区化发展为平台,不断健全完善社区管理、综治维稳、为民服务体系,才能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因地制宜地探索加快社区建设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以此促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长沙市在近年来对社会管理服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依托社区平台,将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通过推动农村社会管理社区化、物业化,推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构建“中心镇—集居点—新村庄”的新型城乡空间结构,实现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群发展、要素集约利用,这样一个适应群众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需求的城乡一体化为民服务体系,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7]宁波市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出台《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在2025个村采取“一村一中心”或“多村一中心”的建设模式,建立了1839个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对农村公共服务实行“一站式”受理和代理代办制,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8]江苏省张家港市坚持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的理念,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人口适度集聚、服务半径合理、功能基本配套”的要求调整优化农村社区布局,推动农民居住向城镇、社区集中,并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建立便民服务体系等,完善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质等量的各类服务。[9]武汉市将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向农村延伸,推进了以“致富门道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把社区建设作为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推进农村社区条件改善、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繁荣社区文化,并把农村社区服务站建设纳入区、乡镇建设规划,计划在2015年底前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10]另外,四川省宜宾市对丘陵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北京市通州区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山东省青岛市对彰显优美生态和宜居环境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等,均具有典型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