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隐逸文化的淡然清香

采菊:隐逸文化的淡然清香

“采菊”是中国农耕社会第四幅文化表情,是最有士群心灵温度的画面。

中国是菊的发祥地,农耕文明的原野上菊香飘逸。3000多年前,中国就开始了栽培菊花的历史,战国时《周官》等典籍中已有记载,《礼记月令》则有“鸿雁来宾……鞠有黄华”的话。北宋刘蒙在公元1104年,撰写了中国最早的菊花专著《刘氏菊谱》。菊由中国传入世界各国后,全球才有了菊花的芬芳。

菊在中国,不仅是自然物事,更是文化图标。菊素有“花中君子”“花中隐士”的清誉,从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到白居易的“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到朱总司令“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各个时代菊之物语多矣,但这个“图标”的注册者,是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淡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采菊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动作。在陶氏田园里,采菊的文化含义,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物我两忘的心灵安详和闲澹的生活趣味。苏轼评论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归故园。

一千五百年来,采菊的精神含义,采菊的心灵美学,一直在传递给我们。

农耕社会田畴辽阔,但才学之士的用武之地并不总是一马平川。《易经》说,“天地闭,贤人隐”,士人高卧林泉,遁迹大自然,壤父击壤、嵇康打铁、严光泛舟、邵雍治易、老子出关、李密陈情、陶潜采菊……历朝历代,上演过无数从容的、悲怆的,飘逸的、离落的隐逸悲喜剧。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而菊花的芬芳,从东晋陶渊明的东篱,飘过唐宋元明清,飘到今天我们的案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