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当成为三棱镜

历史教学应当成为三棱镜

在我看来,历史课不应只有史实叙述与简单分析,它应该有三个面,就像三棱镜。 

历史课的第一个面是要促进学生读书。过去,中国的传统教学比较重视读书的数量与阅读习惯的养成。科举时代要求每个读书人四书五经都要熟读,一些经典文章甚至还要求会背。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现代课堂不再强调读与背了,教材少了经典文章,考试也不考课内的课文。高考制度恢复以后,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被视为信息之源,是信息的施与者,学生是空的器皿,而知识可以像物品一样由教师传递给学生。于是,上课时教师是一杯茶水一支粉笔,滔滔不绝地讲,以为讲好了学生就学好了,评课也是看教师的讲课技巧。新世纪互联网兴盛以来,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一些历史课堂仿佛在放映电视连续剧,热闹过后,学生鲜有读书时间,更不要说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了。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就要让他们多读,因为良好的习惯必须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培养出来。

历史课第二个面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让学生上课读书,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学生表面上读得卖力,但能否读懂就不好说了,所以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依据我的经验,用“问题导向法”读教材,效果比较好。例如,在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十九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一课时,可以先放台儿庄大捷视频、台儿庄战役相关地图及场景图片,然后视频打出以下问题:(1)台儿庄战役时间?(2)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3)台儿庄战役有何意义?我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把课文读懂了,问题自然也明白了。

在讲《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设计的学案除了涉及基本知识问题,又增加了一些较有深度、需要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吗?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作用?学习了丝绸之路的内容,你有什么感悟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