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引领的首都基础研究更具活力

需求引领的首都基础研究更具活力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改革发展探索与成果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创新人才培育的摇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基础研究对于培育科学沃土、营造创新环境、活跃创新思想、优化学科布局、涵养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推动北京基础研究发展,提升本市自主创新能力,北京市于1990年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市科委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二十多年来,作为首都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方面,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一直致力于首都的基础研究工作,以首都科技发展需求为己任,不断推动首都基础研究快速发展。

立足科学前沿,首都基础研究态势良好

首都地区高校院所云集、科研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近年来,首都的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是首都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体现。2012年,北京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63.4亿元,同比增长约13.5%,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9%,其中基础研究R&D经费支出为125.8亿元,同比增长15.9%。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32.2万人,比上年增加8.6%,其中基础研究人员3.5万人,占比10.9%。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对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城市进行了基础研究实力排名,北京基础研究实力位居全国之首。

持续稳定的投入是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并不断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使首都地区基础研究稳步发展。2012年,市财政投入基础研究经费3.8亿元,位居全国首位。自然科学基金是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截止到2012年,全国共有29个省市设有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投入情况排名中江苏、浙江、北京居前三位(如下图)。2012年各省市共投入自然科学基金经费9.11亿元,北京投入自然科学基金经费0.85亿元,占比9.3%。

首都地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国家一级重点学科90个,占全国的31.5%;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24个,占全国的18.3%;教育部特色学科395个,占全国的11.7%。按照高校论文发表数量及引用情况进行排名,北京地区共有13所高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基于文献的计量评价分析数据库)排名。

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首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截至2013年7月,北京市科委共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56个,位居全国第二,其中150多名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资助,50多名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过市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资助;市科委认定的209个北京市工程中心中,近60名工程中心主任获得过市基金资助,20多名工程中心主任获得过市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资助。

营造创新氛围,基础研究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成立20多年来,一直以尊重科学为基本原则,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贯彻“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充分依靠科学家民主决策,发扬科学精神,继承科学传统,努力营造激励创新、平等竞争、促进合作、服务首都的首都科学基金文化。

基金制度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以第235号政府令发布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是市基金20多年探索实践的里程碑,为首都基础研究提供了法制保障。2013年,市基金以《管理办法》为依据,编制形成了《项目评审工作规范》、《项目管理工作规范》等系列配套细则和规范,以保障基金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市基金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联合资助试点等多元化投入体系,并优化了项目管理过程,针对复审申请,明确了异议处理程序相关内容。

基金管理迈向全面信息化。2014年度基金资助项目的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完全采用计算机依据学科代码随机遴选评审专家的模式。计算机随机遴选专家不仅能够体现基金管理的公开、公正,有效避免评审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干扰,更对节约管理成本和专家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此次评审工作,共有3000余名专家参与了通讯评审,在项目数量与上一年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比上年减少了评审专家1954名,通讯评审工作历时52天,比上年缩短了36天。会议评审中,部分学科组会试点使用了会议评审系统,基金评审程序更加规范有序。

信用管理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度项目的评审工作探索实施信用管理,通过对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等责任主体的信用情况进行规范管理,使基金管理工作保密和回避原则更加深入人心,为市基金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

基金不断通过管理改革创新,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氛围,旨在最大限度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自由与公平的创新平台,使科研人员充分发挥积极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