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法中的人格尊严价值及其实现(15)

人格权法中的人格尊严价值及其实现(15)

[53]参见河南省济源市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1)济民一初字第238号。

[54]参见“陶莉萍诉吴曦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2001)广汉民初字第832号。

[55]参见“崔妍诉崔淑芳侵犯祭奠权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2007)丰民初字第08923号(2007年7月18日)],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9年第1辑(总第67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127页。

[56]这就是现在的Sect. VI.-2:203。See K. VON BAR,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Arising out of Damage CausedtoAnother. Oxford,2009.418.

[57]杨立新主编:《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精神损害赔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58]参见前注[51],唐德华主编书,第30页。

[59]Vgl. Franz Bydlinski,System und Prinzipien des Privatrechts,Springer Verlag,Wien/New York,1996,S. 48ff.

[60]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61][日]真田芳宪:“人的尊严与人权”,鲍荣振译,《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2期。

[62]See James Q. Whitman,The Two Western Cultures of Privacy: Dignity Versus Liberty, Yale Law Journal,April,2004.

[63]同上注。

[64]See Edward J. Bloustein, Privacy as an Aspect of Human Dignity:An Answer to Dean Prosser,39 N. Y. U. L.Rev. 962,971,974(1964).

[65]同上,Edward J. Bloustein文;Judith Thomson,The Right to Privacy,4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295~314(1975)。

[66]See Margaret C. Jasper,Privacy and the Internet:Your Expectations and Rights under the La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 52.

[67]See Michael Henry ed.,International Privacy,Publicity and Personality Laws, Reed Elsevier(UK),2001,p. 164.

[68]参见前注[59],Franz Bydlinski书,第48页。

[69]参见前注[31],C. Mccrudden文。

[70]参见前注[67],Michael Henry书,第164页。

[71]参见杜宴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72]参见王家福、刘海年、李林主编:《人权与21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73]参见石春玲:“财产权对人格权的积极索取与主动避让”,《河北法学》2010年第9期。

[74]参见前注[26],Dürig书,第119页。

[75]参见1997年《关于人权和生命医学的公约》第1条,2005年《关于生命伦理与人权的普遍性宣言》第2条以及《法国民法典》第16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