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See David A.Hyman,Does Technology Spell Trouble with a Capital“T”?:Human Dignity and Public Policy, 27 Harv.J.L.&Pub.Pol’y 3,3(2003).
[2]也有学者认为该词与人的尊严无关。See Robin Gotesky and Ervin Laszlo, ed.,Human Dignity-This Century and the Next:An Interdisciplinary Inquiry into Human Rights,Technology,War,and the Ideal,New York:Gorden and Breach, 1970,p. 42 .
[3]Lorraine E.Weinrib,Human Dignity as a Rights-Protecting Principle,17 Nat’l J.Const.L.325,325~326,330(2005).
[4]参见[美]华蔼仁(Irene Bloom)“基本直觉与普遍共识—孟子思想与人权”,梁涛、朱璐译,《国学学刊》2013年第1期。
[5][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6]See Izhak Englard,Human Dignity:From Antiquity to Modern Israel’s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21 Cardozo Law Review(2002),p.1907.
[7]汪太贤:《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8]参见曾祥敏:“论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的善恶观”,《时代文学》2011年第11期。
[9]参见孔亭:“《论人的尊严》一书评介”,《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0]参见[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马香雪校,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0~351页。
[11]参见前注[2],Robin Gotesky and Ervin Laszlo书,第42页。
[12][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34页。
[13]See Samuel B.Groner,Louisiana Law:its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Quarter-Century of American Rule,8 La.L.Rev.350,375(1948).
[14]例如,普芬道夫的观点直接对1794年的《普鲁士国家一般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Vgl. Peter Stein,Le droit romain et 1’Europe,2e éd.,LGDJ,2004,p. 134.
[15]Vgl.Gert Brüggemeier,Aurelia Colombi Ciacchi and Patrick O’Callaghan Edited,Personality Rights in European Tort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p.7.
[16][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17][美]约翰·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7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