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强调,乙肝疫苗的接种人群主要分为新生儿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医生等高危人群。从临床数据看,接种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通常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过敏或低烧,暂未出现过死亡个例。“乙肝疫苗在所有疫苗中相对是最安全的,临床不良反应一般是轻微的,如注射部位的疼痛、皮疹等,此前未报道死亡个例。其实,但凡注射治疗都存在医疗风险,除了疫苗本身,还可能存在患者特敏体质、疫苗运输、储存和注射过程不规范等复杂因素干扰。”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目前该事件尚无定论,接种乙肝疫苗依然是防治乙肝病毒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公众无需恐慌。杨炯指出,目前我国成人的乙肝携带率是13.3%,而5岁以下的儿童乙肝携带率只有0.3%至0.5%,接种疫苗为降低乙肝携带率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乙肝疫苗肯定会继续推广,这起事件对涉事企业会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紧急封存”不是疫苗安全的“定心丸”
两名婴儿因接种疫苗死亡,再次给公众敲响疫苗安全警钟。广东当地部门紧急封存相关公司剩余的相关批次疫苗,体现了对公众健康安全的高度负责,然而,“紧急封存”只是处置问题的后续补救措施,并不能想当然的让公众就此对疫苗安全放心。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乙肝疫苗生产,是中国最大的乙肝疫苗生产企业,产品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那么,其他批次疫苗会不会同样存在安全隐患?仅仅在广东封存“发生问题”的相关批次疫苗,是否能确保其他省份和其他人群安全?应该打一个问号。
其次,该生产批次未流向市场和未能接种到人体身上的疫苗封存了,但接种到人体上的呢?以几年前发生在广西来宾的假狂犬疫苗事件为例,这一事件中注射假疫苗人群高达1656人,其中一人因狂犬病发身亡。我们知道狂犬病的潜伏期,最长可达30年,那些假疫苗使用者,将要长期的担心哪一天发病。乙肝病毒同样存在较长时间潜伏期,接种过深圳康泰公司乙肝疫苗的人群在真相大白之前,将长期处在惴惴不安之中。
我国是疫苗生产大国,也是疫苗使用大国,但多年来与疫苗相关的不安全事件却频繁发生。从两年前“山西疫苗”事件到江苏、河北疫苗生产企业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问题被曝光,再到此次湖南两名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等,都不能不让公众对疫苗安全深表担心。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国的疫苗不良反应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二,但因为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高达10亿剂次,这个看似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不良反应率,实际意味着每年都会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其中甚至或死或残。
疫苗安全是相对的,现实生活和残酷的客观事实无法让任何一款疫苗做到“100%”安全。但公众期待和社会发展却寄托着疫苗必须100%安全。我们无法完全杜绝这一可能发生率为百万分之一的“小概率”和“偶合”问题,然而,疫苗监管部门的责任心是否到位?对于可能的“假冒伪劣”的查处遏制,以及对于的生产、仓储、运输环节的全程无缝监管等,实际上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100%”。疫苗安全问题寄托公众信赖,关系政府公信力,一次次疫苗安全事件的发生,实质上在一次次戳痛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赖。在公众长期以来对疫苗安全已有忧虑的当下,亟待重拾的是社会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心,这不仅仅是“紧急封存”能够弥补的。对于湖南两名婴儿因接种疫苗死亡事件应来一次彻查,真正查清问题发生原因,给死亡婴儿一个交待。
婴儿接种疫苗后死亡后的思考
疫苗本来的意义预防病毒和疾病侵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可频频爆出的疫苗不安全事件挑战者公众脆弱的忍受底线,导致广大民众对接种疫苗产生恐惧感和不信任情绪,总结起来主要是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疫苗副作用大,另一种则是认为疫苗的预防效果并没有那么明显。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给出疫苗是非常安全的结论,不是说疫苗没有副作用,而是说疫苗的副作用通常都是轻微和暂时的,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极为罕见。疫苗本身安全性不容置疑,只是整个中国的卫生生态给公众留下了不信任的印象,只要疫苗生产安全、规范中国的疫苗还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对于后者,诚然,我们疫苗不能总是起作用,大部分的只能对人群中的八九成起预防作用,这种高比例的保护能确保重特大疾病在人群中不会大规模传播和扩散,这也是疫苗的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其作用不明显而忽视疫苗存在的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