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疫苗”为何成了催命符(4)

【案例】“疫苗”为何成了催命符(4)

当然,产生上述两种观点也不是空穴来风的,不信任感来源于卫生监督部门缺位失位和媒体舆论的错误引导,近年来发生的几次严重疫苗安全事故,让中国卫生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大为下降。安全无小事,积重难返的卫生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卫生职责才能真正重拾人民群众的信心,除了上述原因外,媒体舆论也难辞其咎,有这样一则报道:“中国每年疫苗预防接种达10亿剂次。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即使按照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公布的疫苗不良反应概率算,那也意味着每年要有超过1000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这段话的问题在于,把“不良反应”直接等同于“终身残疾”了,从而得出骇人听闻的结论。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应切实负起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注重调查研究,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客观、有理、有据的新闻报道。

总的来说,疫苗在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防治传染病大规模传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对其的误解而不选择接种,这样做就等于因噎废食,我们给孩子打一针就是为了以后能够不挨针。

【启示与思考】

在经历了几年前山西“高温暴露”疫苗风波,以及江苏狂犬病假疫苗事件后,疫苗在公众心目中的安全感曾一度急剧下跌。如何处理“疫苗事件”,考验着食药监部门、地方疾控部门,以及涉事企业的危机处置与公关能力。

某些批次的疫苗涉嫌不良反应事件,停用、封存并展开调查显然十分必要。但在我们目前处置“问题疫苗”的习惯性语境中,包括企业和疾控部门在内的一种论调却值得商榷:其他批次产品仍在正常使用,希望市民放心;不能因极少疫苗反应而“因噎废食”,云云。

人们总希望疫苗是“完美”的——既能保护所有接种者,又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对预防接种不良事件进行总结时写道:“现实总非完美”。正因此,世界各国在疫苗接种上都努力向公众传递正确的声音,以防“疫苗犹豫”发展成“疫苗抵制”,疫情在未来几年后集中爆发。譬如英国今年爆发的麻疹疫情,就可以追溯至十年前的“疫苗抵制”。

延伸一步看,很多国家对疫苗生产、存储、运输、监测和使用的监管,要比药品严格得多。譬如,在英国只有7家生产商获得卫生部门的疫苗生产资质,政府部门直接负责疫苗的安全性;在德国运输疫苗要动用类似于运输“生化武器”的装备——疫苗冷链”;在加拿大,一旦疫苗出现质量问题,则可通过医疗数据库准确、迅速地全部召回。

比诸于此,不能不说我们在疫苗安全链的监管上,存在粗砺、不足等问题,在应对疫苗危机时,则近乎于头痛医头。在体制的源头上,市场放得太开,监管力量又跟不上,让纯市场主体去承担公共安全责任,民众对疫苗就难免不放心。所以,化解流布于民间的“疫苗犹豫”,除了严谨调查与处置个案之外,还需要在疫苗安全链的体制上有所调整。

但无论如何,婴儿疫苗应到安全最极限,这是毫无争议的。所有的药品都有副作用,疫苗当然也会如此。若此次疫苗事故的确与质量无关,只是婴儿个体的原因,导致了死亡事件的发生,那么,什么样的婴儿不合适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或者说,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会有什么样的副作用?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几百万分之一乃至几千万之一的事故概率,的确不应该影响到疫苗的应用与推广,但将疫苗安全控制在最极限,是厂家的责任,毕竟,再小的事故概率,对一个家庭而言,都是塌了天一样的百分之百的伤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