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城镇化才能安放“乡愁”?
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和主导的新一轮城镇化,区别于以往的大城市发展思路,在具体落实上,仍需观念上的颠覆与变革。城市定位需要建立在“让人生活更美好”的基础上,以地方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为参考,确立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规模,而不是反过来以权力意志打造城市版图。此外,探索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的连带性和互补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路径。以中小城市为主导的城镇化,不该是片面追求高楼大厦、一味摊大饼,而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先导,构建宜居的城市风貌和城乡发展格局。
一千个城镇应该有一千个发展模式。但能够安放乡愁的城镇化,必然是城市与农村不再是二元对立,小城市不再是大城市的附庸,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靠什么来约束利益冲动?
城镇化有庞大的利益在,有利益所驱动的破坏冲动,这也是人们担心的原因。那想“让居民记住乡愁”,又要靠什么来约束那些破坏山水的利益冲动,是靠什么利益来约束,或者靠什么恐惧来约束?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刚性的奖惩措施,不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可以代替。
最担心的是,刚性的约束没有切实跟上,而这个诗意的表达只是用来打发人们的疑虑,只是天马行空地告诉人们说:放心吧,让我上。那就是给那些真金白银的利益冲动起清道作用了,那这个诗意的罪过,也就大了。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如何懂你?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勾画了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蓝图及一系列举措。其中有一句保护农村环境的诗意描述“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立即引起了网民热议,好评如潮。
中央出台的规划文件,首提“记得住乡愁”,诗意行文,深情的句式,通俗中不失文雅,意境深远却不晦涩难懂,规划之实,境界之高可见一斑,引起共鸣不足为怪。
“记得住乡愁”,是城镇化中一种人文理念。无论你走到那里,故乡总是美好的,有多少人为故乡吟诗歌唱;无论你走多远,故乡总是温暖的,有多少人把家乡的山水当作一种永恒和寄望。
如此顶层设计,也给当下城镇化建设一个点醒。“记得住乡愁”,意在敬畏自然,保留山水资源不被人为破坏。可当下,有的地方借城镇化,却让乡村改造“面目全非”。除了成为一场房地产商人的盛宴,逼着农民上楼外,带来的是古老的原生态乡村不再,山水资源、农村包围城市的绿色天然屏障人为破坏,十面雾霾只等刮风下雨来驱散。
村庄的消失也成为传统文化之殇。据有关数据,过去十多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也就是说,中国每天消失80到100个村落,其速度之快令人担忧。难怪知名作家冯骥才曾大声呼吁:“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保护那些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的村落,迫在眉睫。
之所以城镇化一直在期待声中有争议,恐怕与上述担忧分不开。现在看来,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还是让人充满信心与希望。如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一定会让中国的城镇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创举,“风景这边独好”。
一句“记得住乡愁”也勾起了不知多少人对建设家乡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满天星晨”的中小城镇,山青水秀,又让市民象城里人一样生活无忧、社保无忧,我相信将来的大城市一定不会再“人满为患”。
习近平曾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可谓从人、土地、钱、布局、自然再到“乡愁”,重点突出,路径明晰,重在懂你,重在落实。“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也一定会凝聚中国人强大的精神力量,爱我家乡,建我家园,随改革进行时,与中国梦一起扬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