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教师如何重塑学校认同

流动教师如何重塑学校认同

在国家教育均衡化政策的引导下,教师流动制度在很多地方付诸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师流动。教师流动时不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心理结构也需要加以调整,重塑对新学校的认同便是其中最突出的内容之一。

新旧学校在物质条件、社会声誉、学校文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差异,都会深刻影响新的认同产生。在新学校诸多方面落后于原学校的情况下,认同重塑尤为不易,甚至遭到拒绝。如果教师流动起来,却难以对新的工作单位产生认同,不仅阻碍学校内部团结和工作绩效提升,流动教师也会产生焦虑、彷徨等心理问题。引导流动教师重塑学校认同,成为学校必须审思的重要命题。

组织理论按照认同需要的层次将组织认同分为生存性认同、归属性认同和成功性认同三个维度。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的组织机构,对流动教师学校认同的培育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增益与示能

个体觉得自己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组织所提供的物质或精神支持,就会产生对组织的生存性认同。增益与示能策略,将有助于流动教师感受到学校支持的力度,进而产生对学校的生存性认同。

与初任教师不同,流动教师对新学校的认同常常取决于新旧学校之间的比较——如果新学校的条件支持优于原学校,至少是不差于原学校,他们就容易产生对新学校的生存性认同,否则重塑认同就显得困难。当前一些地方通过上调工资、发放特殊津贴、帮助流动教师安排住处、解决子女入学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流动教师收益的增加需求,有助于流动教师的学校认同重塑。

在组织理论看来,个体之所以基于生存而依附于组织,是因为社会充满了风险,个体只有加入比自己更强大的组织,才能减少生存的不确定性,进而获得本体性安全。同时,个体总是希望依附于强大的组织,因为组织的力量越强大,组织对个体的支持力才有可能越强大。基于这种认识,学校需要主动向流动教师展示其内在的力量,一种是学校现实力量的展示,比如向流动教师介绍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现在的办学质量;另一种是学校潜能的展示,比如向流动教师描绘学校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