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推动殡葬改革从党员干部做起(4)

【案例】推动殡葬改革从党员干部做起(4)

据报道,早在1956年,党中央从中国地少人多的国情出发,就向全党发出了人死后火化、不再安葬留坟的倡议。周恩来为了给党员干部带个好头,早在1958年就派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到重庆将1940年和1942年分别埋在那里的岳母杨振德和父亲周劭纲的灵榇挖出,火化后再深埋,不再保留坟头,坟地交地方耕种。周恩来还决定“死后火化,撒掉骨灰”。后来,周恩来的头把骨灰撒在北京上空,二把骨灰撒在了密云水库上空,三把骨灰撒在天津,四把骨灰撒在滨州。

“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我们中国人多地少,所以坟地问题一定要解决。”周恩来如是说。像周恩来这样的伟人有此认知,并做到“死后火化,撒掉骨灰”,普通党员干部有何不能做到的?

“殡葬改革是天下难事,难就难在要破千年旧俗。”难,不怕,只要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也做到,并且做好,普通党员就会心服口服,民众更会竖起大拇指,心甘情愿地追随。当然,仅靠号召还不够,《殡葬管理条例》正在修订,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丧事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依纪依法严肃查处,才更有警示意义。

【启示与思考】

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意义重大,诚如意见所说,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有利于减轻群众丧葬负担,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有利于解决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这些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党员干部应该不难理解。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放弃“入土为安”的观念,接受火葬,这与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初的积极倡导是分不开的。但是,当群众逐步放弃殡葬陋俗,接受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时,也有不少党员干部反其道而行,希望追悼会能办得更隆重,墓地能建得更豪华一些。

一些党员干部在丧事上大操大办,除了有借机敛财或者宣扬风水迷信的动机之外,更有“至死不渝”的特权思想在作祟。人死不能复生,不过一抔黄土而已,这个道理党员干部不会不知,一些人之所以看重死后,无非是仰仗权力资源觉得自己比别人特殊和高贵。一贯讲排场、搞特权的人也不会放过人生的告别,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是党员干部在价值观迷失的一种典型表现。

中央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体现了从严治党,让那些从生到死都热衷特权的人,再次看到了不断收紧的红线。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特殊要求,没有特殊权力,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

殡葬改革,是对公权力违规使用的重要约束,也是建立现代公序良俗的需要。因此,这项改革不仅适用于权力运行机制这一范畴,也适用于古老社会传统、固有习俗这一更宏大的范畴。这就对殡葬改革能否可持续,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能否上升为从党员、干部到一般群众的文化自觉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立更现代的殡葬程式和生命认知,权力机制内成员理应做出表率,以此带动全社会规模的改革行动。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短期无法评估的,却是必须长期实施的。这也意味着,需要恒定持久的制度规范。由此考量,此前颁行的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相关指导意见及地方性法规,需要更新已显滞后的内容,根据殡葬改革的新要求,纳入新的政策精神,强化可操作性。

同时,需要把殡葬改革纳入整体改革议程中。“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新思路,其涉及面足以涵盖殡葬改革的制度供给需要。殡葬改革既涉及政治文明的优化,也涉及生态文明的加强,同时也在行政职能转变的改革框架内。如果公权力更多地体现出服务性,一些地方存在的殡葬“特权”,也将失去存放之所。

更重要的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最强大的政治意志,并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操作路径,其长期性战略,将使殡葬改革获得最可靠的动能。

要让殡葬改革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将其从移风易俗的“口号治理”中解放出来,提升到“制度治理”层面。以改革寻求制度红利的当下,正是时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